构建立体化通信网络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2008-07-09 09:32:31)
标签:
杂谈 |
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将近2个月了,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我们也需要对抗震救灾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进行总结、思考,这其中包括通信保障。在这场地震中,中国电信依靠宽带、固定电话、小灵通及卫星通信等多种业务产品,大大提升了紧急情况下的通信保障能力,为国家指挥抗灾抢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通信保障。而这也再一次说明,保障基础核心网络,构建立体、多元化的通信网络体系,是提升应急通信能力的趋势。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国电信的表现赢得了政府、社会大众和网民的一致认可。国资委李荣融主任表示,中国电信在灾情发生后反应及时、指挥得当、组织有力,关键时候冲得上。中国电信“关键时候冲得上”靠的是什么?
地震发生后,由于电力中断等原因,移动网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而固定电话和小灵通还保持正常通信,在许多地方,小灵通甚至成为地方政府的战备资源;在阿坝州,传统通讯手段中断,仅依靠一条互联网专线和发电机,阿坝州的官网成为外界了解灾区的唯一的的通道;在汶川,当地的电信员工在危机时刻用海事卫星电话传出了第一条求援信息;在彭州龙门山场镇,全球眼成为地方政府监控灾情、疫情的重要工具,使抗震救灾信息更加“清晰”;在甘肃文县范坝,在地震发生时,一名学校的校长在危机时刻抢救出了一部固定电话。正是这部电话改变了12000多人的命运。甘肃省委书记陆浩通过拨打这部电话,指挥当地群众抗震救灾。
此外,华西医院和中国电信在绵竹市的救灾医疗点建立远程放射影像诊断系统,通过先进的CR医疗设备,受伤灾民的全数字影像立即被远程传输至成都华西医院影像中心,由医生进行实时诊断。同时,中国电信还与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合作,通过电话收音机业务,为灾区儿童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活动,这一业务还为受灾群众了解党和政府抗灾部署、了解灾区信息等提供了方便。
由此可见,全方位、多种类通信手段的应用为中国电信在地震灾区搭起了一张覆盖天地山川的应急通信保障网,包括固定电话、小灵通、大灵通、海事卫星Inmarsat、VASA卫星通信、宽带、远程视频、全球眼等,依赖于传统电话网络和光纤数据传输网络,有效保障了通信的畅通,为中国电信“关键时候冲得上”提供了保障。
汶川大地震中又再为我们敲响了一遍警钟:全网才有真正的安全,只有全业务才能保证全网的畅通。
由于技术因素的原因,移动通信网络在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时,往往受到的影响最大。地震发生后,部分基站退出服务使得移动通信容量锐减,在大量电话拨向灾区时,造成通信拥堵。因此,移动运营商大量使用应急通信设备临时扩容,同时还在一些重灾区空投卫星电话以保障通信畅通。而固网运营商也面临类似问题。由于固定电话无法跟随人员的移动而动,在电话畅通的情况下,由于“跟”不住人,通了也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为此固网运营商不得不借助村通和卫星电话之类的无线通信手段。因此,只有全业务才能实现全网的畅通,才能打造一张立体、多元化的通信网络。
根据中国电信的灾后重建计划,NGN、光进铜退、3G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都将在灾后重建计划中得到应用。而NGN、光进铜退和3G代表了中国电信下一步的技术发展趋势,未来将逐步代替目前的网络传输方式。
针对不同受灾地区的地理特点,中国电信计划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如针对成德绵平原丘陵经济区,中国电信采用NGN、光进铜退、3G等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进行通信网络的重建;针对龙门山脉高山区,中国电信采用无线、有线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语音及数据通信服务;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中国电信重点发展无线通信,加强移动、卫星、微波等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