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标签:
情感历史 |
分类: 读书笔记 |


娘
我活得久,看得多,听得多。许多人,他们的事从头到尾都知道大概,有头有尾,听上去就像一个个故事了。这些人和事不时想起,想忘也忘不掉,有时又不愿想,因为好多人,一辈子过去,细细想来,更像一出悲剧。
池太太
少小欠风流,而今糟老头。 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 恃欲言无忌,贪杯孰与俦。 蹉跎惭白发,辛苦作黄牛。
第二章 中西十年
可母亲认定了我们非念书不可,我们得给她争气,得有出息,有出息就得念书,而且要念就要一直念到头,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我哥哥当然还得留学。她一辈子就这么想的,她自己只上过小学,没念过中学,特别看重念书,也不知道什么就算念到了头,起初以为念完大学就算“到头”了,后来知道往上还可以念,就让我姐燕京大学毕业了以后再考研究生。我是大学本科毕业,家里学历最低的了。
中西女校,全称“天津中西女子中学”,是美国的一个基督教教会——美以美会办的。美以美会是个比较开明的教会,宋庆龄就是从美以美会办的学校出来的。美以美会在中国办了不少学校,燕京大学、金陵大学,还有金女大(金陵女子大学),都是。中学就更多了,校名则只有男校、女校的区别,男校都叫“汇文”,女校就叫“中西”。
贵族学校
九一八事变后马君武有首讽刺张学良不抵抗的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广为传诵,
男老师与女老师
能上得起教会大学,家境都是不错的。过去北京流行一句话,“北大老,师大穷,燕京清华可通融”,说的是选女婿的标准,燕京、清华出来的,学业、家世应该错不了。清华要求高,难考,学生特别拔尖,有不少寒门子弟,燕京学费很贵,一般人家上不起,就更需要家庭背景了。也不光是燕京,上海的圣约翰,南京的金大、金女大……凡是教会大学,都贵。当时国立大学一年的学费是二十四元钱,私立大学得要四百,教会大学更贵。
“初恋”
友善、平等待人,按照中西的教育,这就是有教养;爱显摆、自以为高人一等,就是没教养了。
“重生”
感谢天父赐我忠诚,养我肉体,保我平安;惠赐盈粮,心灵感谢,敬虔为人,讨你喜欢。
三位语文老师
莫到悬崖方勒马,须知歧路惯亡羊”
每周还得交至少两篇周记,都要用毛笔抄好。他常说,要讲真话,“你怎么想就怎么写,骨鲠在喉,一吐为快”。
有次我在周记里自叹才不如人,太笨,以后不会有什么成就了,他用朱笔批了八个字:“不问收获,只管耕耘”
苦闷
比较开放的,劝多和人交往的,是“左”倾的;比较保守,总是说要小心谨慎的,一般是向着国民党那边的。
沈从文先生
生活是本大书,
跑警报
关于抗战与文学,文坛上一直有争论的,沈先生坚持文学是文学,抗战是抗战,文学是不该用来当工具的。
同学少年(四):徐璋与王聿峰
过去大户人家对老仆都是很优待的,有点半个家人的意思,虽然主人还是主人,下人还是下人。
同学少年(五):吴良凤
各人都有自己的压力,人与人之间情谊的付出也有点吝啬了。
三
想起过去整她的人看不得她挨整时亦时而忍俊不禁,每有笑意,即厉色正告她:你笑吧!看谁笑到最后?!“
八
杨先生的口述当然首先是她的自传,然同时她的讲述中还留下了许许多多在她生命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身影,家人、朋友、师长,更是念兹在兹。这里面大多数是普通人,也许只存在于她的记忆中了,可以说,她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他们作传。她的同辈人在世的已所剩无几,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已然不待“下回分解”。如果每个人的人生可以比作一本书,那么这些书她皆已翻看到最后一页。荣辱浮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在她那里,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有似“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然而在杨先生波澜不惊的叙述的后面,我们或许仍能不期然而然地感受到“命运”二字的分量。所谓“见证历史”,如果“历史”不是抽象的,当真有温度,那么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它就应该是无数的个体的“命运”的汇集与交响。可不可以说,见证个体的命运,也就是在“见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