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卫星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上)

(2008-03-03 22:45:58)
标签:

文化

广播电视

科技

卫星

it

分类: 广电科技与数字化

卫星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上)

无智不明

卫星广播电视,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锅盖”、“大锅”和“小锅子”,对于当今的国人来讲可以说是已人人皆知,但是卫星电视在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中国百姓将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影响,则是很多人不明所以的。下面,就笔者的知识领域和理解范围内,与大家一起看一看卫星广播电视在中国的前世今生吧!

所谓卫星广播电视,就是通过地球上空的同步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由于是同步卫星,则在卫星的覆盖范围内,使用卫星接收天线以一定的角度对准卫星,就可以将卫星上的广播电视信号接收下来。

从中国的基本情况来看,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而又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是世界上几个最适合使用卫星方式进行电视覆盖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卫星技术代表着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从卫星技术诞生之日起就被首先做为军事应用而采用了层层保护和封锁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星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在卫星电视出现之前,将信号从广播电视台传输到各个发射台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只有通过微波接力的手段来传输信号,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进展缓慢。从1985年开始时,当时我国开始利用通信卫星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节目,这样,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发射台和转播台就可以十分方便地接收并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可以说卫星电视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进程。

直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前期,只有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才能够通过卫星方式传送电视节目,所传送的节目主要做为信号源供各级广播电视转播使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卫星电视事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春天,其主要标志一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实现了多星面向全球覆盖,二是所有的省份都有了自己的上星频道。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卫星广播电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数字压缩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卫星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在1995年以前,卫星广播电视只能采用模拟技术在C波段传输,每个卫星可搭载的卫星转发器数量和频率资源有限,每8兆的频道带宽只能传送一套电视节目,频率资源利用率低,成本很高。在数字压缩技术应用于卫星传送领域后,每8兆的频道带宽可以传送4到6套节目,数字压缩技术发展的现在,同样的带宽可以传送10套甚至更多套电视节目。二是Ku波段技术的成熟大大使得卫星直播成为可能,应用于C波段的卫星技术,由于转发器的功率有限,使得在地面接收时需要使用大口径的抛物面天线才能确保卫星信号的质量,在Ku波段技术成熟并普及后,使用40CM直径的抛物面天线即可很方便地接收到卫星电视信号,个体接收十分方便。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