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晶报》社论,原题《强化规则意识当从整治违建起步》(2010-06-01)
现代社会是一个规则社会。无论你来自何方,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定规则行事。人人如此,城市才能井然有序。你知道规则是一定不能逾越的,比如见红灯必须停车或止步,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偷盗、抢劫,更不能伤害他人……遵纪守法,是最起码的公民素养。
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深圳提出要强化规则意识,优化法制环境。《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公民社会更是法治社会,要依法治市,以规则、制度来调整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协调社会群体的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完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法规政策体系,努力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里对市民、官员和企业家提出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就是率先成为一个“守法者”。
那么与国际化城市相比较,深圳最突兀的不协调是什么呢?换言之,什么是深圳有而其他国际化城市所没有的现象?“违建!”很多深圳市民也许都会脱口而出。是的,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纽约的海湾里出现了私自搭建的“海上皇宫”,也没有听说过泰晤士河边的高档住宅楼上冒出了“楼坚强”,更没有听说过新加坡的组屋区突然生出了“违建一条街”。而在深圳,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居然有30多万栋违法建筑!最新的“传奇”是,某规划国土部门官员知法违法,以装修为名大肆改建扩建自家的豪华别墅,以致引发邻里矛盾遭投诉曝光。
在欧美国家的城市里,你可以自己动手建房,但一定是经过严格审批的,包括建筑图纸都要经过管理当局审核。即便在已有建筑上改建门窗什么的,都要经过申请批准,哪能随心所欲地自盖或自改建筑?但在深圳,违法建筑不是一栋两栋,而是30多万栋。规则意识之稀薄,可见一斑。
强化深圳人的规则意识,总要选择一个突破口,那么就从整治违法建筑开始吧。违建不仅是公开掠夺公共资源的行为,也让城市管理陷入“脏、乱、差”的困境,而且有极强的“不讲规则获暴利”的示范效应,理应坚决杜绝。违建一日不除,深圳一日脱不掉“小渔村”的衣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