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是历史和文化的橱窗

(2009-03-30 23:48:59)
标签:

建筑

文化橱窗

握手楼

地王大厦

伦敦

巴黎

文化

分类: 文化评论

刊于深圳《晶报》(2009-03-30)

“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 亚里士多德久远的声音,提醒当代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布局中展示着历史的演进,景观中蕴含着文化的特质。

 

无论你行走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还是沿泰晤士河观看伦敦的城市风光,汇入你眼帘的高高矮矮、新旧交织的各类建筑,“就像一个建筑的合唱团,大多建筑都是谐音,只有一两个是领唱,那合唱团的歌声听着入耳。”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用诗意的语言,点出城市建设的精粹。

 

是的,“以人为本”的城市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文化演进的敬重和保护上。巴黎和伦敦之所以能卓然而区别,是因为城市建筑本身在说话,每个时代的建筑都在讲述不同且独到的故事,而为数甚少的“地标性建筑”则展示着对文类文明的贡献。看到凯旋门,人们脑海中泛起的是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的壮观,是伟大作家雨果的葬礼,是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和二战胜利后的凯旋;看到议会大厦,让人冲动地回眸英国的千年历史,西方民主制度的发源、大英帝国的辉煌与罪恶、二战期间的伦敦大轰炸,都会一一浮现。

 

城市的魅力,其实在于每个建筑都是历史和文化的橱窗。凡能牵引人们去逛街的城市,多是留存着独特的建筑及其所携带的历史故事。且不说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就连独立建国44年的新加坡,都把所有老建筑精心地保留着,现在成了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反观中国的城市,反观深圳,我们究竟还保留着多少历史的记忆?我们去逛街,除了购物这一实际需求,我们有历史和文化的橱窗可观赏吗?比如在深圳,还有多少人知道地标性建筑地王大厦是以消灭1927年建的燕贻学校为代价的?倘若燕贻学校旧址尚在,去那里观光(注意不是工作)的人肯定比去地王大厦的人要多得多。

 

有意识地留住见证历史的建筑,即便丑陋,也是“有文化”。比如“握手楼”,现在看来很丑陋、很不安全、甚至不合法,保留一些仍是必要,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未来的某个时候,就会像燕贻学校一样令人怀想,成为历史的橱窗。其实,在许多欧洲城市里,比“握手楼”更简陋、更低档、更久远的建筑比比皆是,只是被后人加以改良而重新使用。伦敦著名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就是一座废弃的发电厂改造而成。

 

“以人为本”的城市,在新的建筑设计和新项目建设中,也是以体现当地文化精神为特色的。历史的传承并非没有创新和借鉴,但是,盲目效仿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却是幼稚可笑的。这不仅是对城市现代性的误解,事实上是在用封建意识和帝国心态来建造一个所谓的现代化城市。从你住所的窗户中张望,看看有多少罗马柱、巴洛克式屋顶、景观大道充斥城市的街区和角落?有多少新开张的楼盘是以中文意境命名的?

 

比如说欧洲巴洛克式建筑,是象征君主王权的,通常会有广场,有一条非常严谨的轴线。获得哈佛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的北大教授俞孔坚说,很多城市的广场都是巴洛克建筑的翻版或变形,一个政府大楼,中间一个大广场,一个中轴线。而在广场的另一侧,有可能就是流着臭水的街巷,甚至是一个隐蔽的垃圾回收站。这些都只能使我们的城市和景观离平民越来越远,离科学与民主越来越远,离现代化越来越远,离和谐的人地关系越来越远。

 

中国的城市建筑,有相当部分不是为了人居而建,不是为了文化传承而设计的,而纯粹是为了美化城市,展示某种东西,或是炫耀政绩。有些城市的人行道被当成室内走廊来做,以贵为美,抛光的大理石和花岗岩比抽水马桶还要光滑。结果,下雨、下雪天,人行道成了溜冰冰,老人孩子不敢行走。公交车站台很美很亮丽,但没有遮雨的设施,也没有为老人候车提供坐骑,生活的常识常道排斥在外。

 

中国很多地方需要建设,需要城市化。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融于建筑规划和城市建设中,还是要听听71岁老先生刘太格的忠告:“规划应该像中国人的炒饭,不能像西餐。西餐就是一堆菜,各是各的,没有再综合处理,而炒饭则是中和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