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09
(2023-09-08 09:37:00)
标签:
教育历史 |
分类: 科技 |
2023-09-08
周末。
本周最重要的事情是,本科教学工作。
科研是,在热统群里学到的知识:
松云:
不敢苟同:关于少数粒子仍然符合统计分布的本质。
松云:
[图片]
松云:
[图片]
松云:
[图片]
松云:
愚见,就当茶余饭后的闲聊即可。
Sixue Qin:
我不认为统计和量子有必然关系
松云:
但你必须得承认单电子的衍射实验啊。还有你看的太快,仔细点。
兰天白云:
在量子统计中,常说:“两次平均”,对应两个与“概率”有关的量——波函数膜的平方和粒子密度算符。这两个量前者可解释“单电子衍射”,后一个对应多粒子的统计物理中的分布函数,麦氏速率(度)分布是分布函数中的一特例。
松云:
多粒子称为分布,就像统计局做的事情。但是考虑多粒子里一个粒子的行为时,就称为概率。
松云:
请继续考察波和粒子的二像性,波是集体,粒子不是集体。
资深农民工:
如果只考虑一个粒子,不确定关系没有实验上的意义。不确定关系的实验意义是对于系综而言,对单个粒子的单次过程,不确定关系没有意义。
松云:
顺便说下,电子在一定的空间会弥散在这个空间里,呈现集体的特性。
松云:
理解问题,不确定原理肯定是考虑的一个单体。
松云:
否则量子力学将没有意义。
王安良:
两位老师在单体(单粒子)运动行为方面,貌似有分歧。
王安良:
电子是粒子还是波?
松云:
将集体性与单体性糅合在一个物质上,也是理解量子力学最困难的地方,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也在这里。但是当我们理解了电场和磁场是一个物质的不同特性就没有问题了。就像一个人既有温柔的一面也同时具有暴槽的一面一样。而这两个是矛盾的。
松云:
实际上这种糅合术,在数学上体现的就是矢量和张量。等等。
松云:
而分布函数既体现了集体性,也体现单体性。
王安良:
我一直有个小儿科的疑惑:谈到物质是有原子构成的,不少证据实验都指向布朗运动,请问还有其它实验证据吗,人们“看到”(测到或分离)出单个原子了吗?原子是量子的一种吗?
松云:
可以看到的,没有观察时,它呈现不确定性,观察后塌缩成可观察。
王安良:
有哪些实验证据?
王安良:
换句话说,电子是量子的一种,好像争议不大;单个原子甚至分子可当作量子粒子吗,有公认的实验证据吗?
instanton:
原子分子光谱算不算?
Rejoy:
直接搬运原子算不算?
Rejoy:
[图片]
Rejoy:
On this day in 1989, IBM Fellow Don Eigler became the first
person in history to move and control an individual atom. Shortly
thereafter, on November 11 of that year, Eigler and his team used a
custom-built microscope to spell out the letters IBM with 35 xenon
atoms. This unprecedented ability to manipulate individual atoms
signaled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in nanoscience experimentation
and heralded in the age of nanotechnology.
王安良:
@赵柳 (南开大学)@鞠国兴-南京大学,谢谢!
王安良:
原子是一种量子?
Rejoy:
原子,分子的干涉实验应该多年前就做过的。
王安良:
原子团,或分子小到什么程度,也能当成量子的一种?有文献或书来源吗?
Rejoy:
新出版的原子物理书中应该有介绍的.
王安良:
那本?方便时,请告知。多谢鞠老师!
Rejoy:
王老师, 看看这本书的第11章是否有你需要的内容.
Rejoy:
[文件]
王安良:
Rejoy:
以前看过,有点印象,但可靠性不能保证。例如,印象中似乎有用C60做过这种实验。
王安良:
我认为,这些还是光子的不确定性原理,跟单物质粒子量子不确定性还是风牛马不相及吧?
王安良:
马老师说的也没什么问题啊!
王安良:
不看C60时,它是量子波粒纠缠态,“看”它时,坍缩成粒子了?
王安良:
真神奇,难怪有那么多量子水呢!
资深农民工:
1. 对于一个粒子的单次测量所能获得的关于这个粒子所处状态的信息几乎为0; 2.
单次测量与不确定关系完全没有关系. 这些是量子力学的最基本的常识.
松云:
唉,坏就坏在这个【测】字。当初海森宝引入这个原理时,引起争论,很多人以为是测量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了:量子的不确定状态是固有的,和测量无关。应该知道薛定谔的猫吧。但是测量时它又处于某个确定的状态了。比如测量单电子衍射,它最终还是处于屏上的一定位置了。和经典力学不同,我可以直接预言它打在哪里。而量子则不能预言。
王安良:
谢谢@马红孺@松云@鞠国兴-南京大学@赵柳
(南开大学)等老师,这两天的讨论使我获益匪浅,尤其是鞠老师提供的新教材。周末愉快!
王安良:
正好周末,我就再请教一个科普问题:现代热力学形成于什么时候,代表性的人物或概念有哪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