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依止法——意义来自需要】

(2013-04-28 14:31:41)
标签:

善知识

济群法师

佛教

学法

传承

分类: 修学理路

【依止法——意义来自需要】

  从走入佛门到整个修学过程,始终离不开善知识指导。在四法行中,也是以亲近善知识为先。因为有善知识的指导,才能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对于出家者来说,依止法的建立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感情的需要。一个人离开父母、家庭和世俗感情进入僧团,剃发出家,虽然身份改变了,但在他尚未得到佛法受用之前,还是需要有感情上的寄托。否则,心是不容易安住的。有和尚作为依止师,建立一种类似于父子的感情联系,对于多数初出家者,也是安心道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二,学法的需要。出家,首先要培养僧格,在这个阶段,需要依止师的悉心教导和监督。就像初生婴儿,离不开父母的哺育,也离不开父母的保护。而在获得正见的阶段,更得益于善知识的指引。先是由闻思获得正见,然后,还要通过禅修将此落实于心行。这是一种用心技术,在实践过程中,更需要师长耳提面命。所以,修学的整个过程都不能缺少依止。能够得到一位具格善知识的指导,不仅是修学捷径,还更有安全保障。如果仅仅靠自己摸索,靠所学的有限教理去选择、去判断,可谓困难重重,这正是很多人不断走弯路的原因所在。


  第三,传承的需要。依止善知识,能使佛陀教法得到全面的继承。佛教不只是言教,也包括身教;不只是理论,也包括实践。其中,实践部分需要靠师父和弟子间的直接相传,不是文字可以完全承载的。就像古代很多传统工艺,也是由师徒间的代代相传得以延续,如果这种关系中断,某些工艺就可能因此失传。佛教中的一些实修技术,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未能流传至今。佛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正法能否住世,不在于寺院的建筑有多么堂皇,佛像有多么庄严,也不在于藏经楼中供奉了多少经书典籍,而在于有没有修行正法的人,有没有传承正法的人。所以,依止法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健康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