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06日,会仙湿地
(2012-05-05 23:39:42)
标签:
龙子仲会仙湿地 |
分类: 日记 |
我对会仙湿地的印象,来自于子仲的博客。他曾经几次发过他去湿地的照片,可惜,那时候正是女儿高三时期,没时间跟随,错过了与龙同游的机会。
在子仲走后,去年七月或八月,心里一直惦记着,要去这里看看。在我心里,走一走子仲去过的地方,是一种最好的纪念。于是有一天,骑上我的电驴,跑去了会仙。那时候早稻已经收割,河里几乎没水,荷花也已经开败,连荷叶都已经没有了。顶着烈日,没看到风景,空跑了一回。
心里当然不甘。今天,带女儿,再次去到会仙。
使临桂会仙有名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它是白崇禧的故乡,白家的故居经历文革后居然保存完好。一个这里有全国有名的会仙湿地,如今已经升级为国家湿地公园。桂柳古运河从此而过,造就了这一块神奇美丽的地方。
网上可以搜到太多会仙湿地的美景图片,这些照片,足以吸引你一次次走近她,走进她。但我虽然去了两次,却一直没搞清楚哪里是会仙湿地最佳的观景之处,所以总觉得她把我拒之门外。我不喜欢在游览一个地方前做功课,也不喜欢找向导。这样的游览,就需要大量的时间,靠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好在会仙就在桂林的郊区,开车不到一小时,所以,我打算用相当长的时间,一点点去接近她,让她接纳我。
车子开过了睦洞村,那里是游湿地的人们常规的乘船码头。既然过了,那就继续往前开,事实上掉头还真不容易,路太窄了。凭感觉一路前行,来到一个叫高岸村的地方,停了车,见前面一条树林,判断那后面应该是一条河,估计应该就是桂柳古运河!这一回,我判断对了。走过去,看见了,令人惊喜。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已经足够我和女儿玩上大半天。
河的两岸,开满各种野花,蝴蝶飞舞。这里真算得上是野花的基因库。越细看,越欣喜。
在河的下游,我和女儿看到两座造型优美的石桥,走近去,发现这是一条古道。这真叫人兴奋。看了石碑,才知道这桥叫“神龙桥”,应该说,这是一组桥,由两座石拱桥、三座平面石桥组成。那两座石拱桥,一大一小,小的静若处子,大的横跨主河道,气势非凡。真是令人惊艳!我和女儿说,仅仅见到了这两座石拱桥,就已经不虚此行。
农民们在用这种工具灌溉。
抛秧。
这里一大片空地,远处的山形奇特,吸引我们走过去。
走进去,走近了,野花遍地。
各种野花,真是漂亮。
路过树上结满这种果子,我说,可以吃。摘了一颗给女儿,自己摘了一颗丢进嘴里,果然很甜。但是!!!!
悲剧了!果子上的毛毛粘在舌头上,上鄂上,咽也咽不下,吐也吐不出,难受极了,最后居然只好用毛巾伸进嘴里擦掉。
发现古道。女儿正在研究石碑。石碑原应有四块,如今倒在地上两块,立着一块拼起来可知是“重修神龙桥碑记”,桥字作(石乔),繁体。
石桥掩盖在荒草灌木中,几乎看不出来。
小石桥
大拱桥横跨主河道上
石拱桥工艺令人惊叹,几块石头就这样堆在一起,不用任何粘合剂。桥面原来应该还有一些石头,现在已经不知动向了。
桥面。石板路,静静躺在这荒草丛中。
石板桥。这一组桥有三座石板桥。桥面这些孔,应该是用来把两块石板扣在一起的。
石拱桥与石板桥
小桥静静映在水面。
河的上游。
河的下游。左边是凤凰山,右边是九头山,分在河的两岸。
古石桥已经废弃不用,如今是这样的水泥路,水泥桥。
在河堤上遇到这位,我向他问路,他指点着告诉我:上游,下游,都是顶呱呱!原来他是哑巴。我说给他拍张照片,他很高兴。
凤凰山与九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