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学(一)

标签:
乡村中学义务教育农村教育杂谈 |
分类: 日记 |
休了几天假,就便回原来教书的初中办了点事情。
一直想说说乡村中学这个话题,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乡村中小学教师与教学的调查,也一直是我想做的事,《南方文学》主编也鼓励我去做一下,版面都答应给我留出来,可惜还是没有时间。这一回拍了些照片,也只能是能看到的表面的东西,深层的调查,还是做不成。
我一直说,自从搞了“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中国的农村已经没有了教育——至少是我所见到的,听到的——就是连学校,也已经在一所一所地缩编,村(以前的大队,十来个自然村组成)已经搞集中办学,于是这些八九岁的孩子,离开家,来到这学校,食宿便成了问题。前年子仲和我们去寿城玩,看到那个小学,便是几户人家由家长轮流陪读,住在学校给孩子做饭洗衣,和老师一起带着这些还不能处理的孩子们。但是,在普遍空巢的农村,能这样陪读的农民,已经少之又少。
空巢之下,安得完卵。
中学条件稍微好一些,毕竟有食堂,学生已经能够自理。但自所谓“普九”以后,农村中学教师的情况,反而更糟糕。所谓的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小学与初中九年,是所谓的“普及义务教育”,就是说,小学升初中再用不着升学考试,而实践升高中,仍然还是需要考试的,谓之中考。但这种升学率,压力已经没有未“普九”之前那么大了。到了高中,那就仍然还是应试、高考,于学生来说,这种反差就更大,压力也更大。一“普”之下,乡村的小学生们几乎没学到什么知识,连识字也大不如前,初中老师们还得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难免叫苦连天。有些还有点良知的老师,自然还想着拿以往的应试教育那一套方法来教学,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使学生们进入高中之后,不至于摸不着门,找不着北。于是轮到学生叫苦连天。而在所谓“普九”的素质教育的牌子下面,教师甚至都不能给学生留作业,不能批评学生,更不能在课后留学生。于是,教师们便变得无所适从。
当然,是那些还有教师之职业道德的教师们。而那些已经被这种教育制度搞得没有了多少职业操守的老师,已经无所谓了。很多学校和老师喊出的口号是:只要不出事,不死人,就可以了。
就算这样,一个县的几十所中小学里,还是会经常死人的。
扯远了。看图说话吧。
90年代以前,全州县绍水镇有5所初中,2000年以前,绍水的初中合并为4所;现在,绍水镇已经只有两所初中,这两所初中这两年也在商谈合并的事情。以往每所初中平均学生在六七百左右,现在两年初中加起来不过六百多人。计划生育的成效,可真不一般。
绍水初中一直是镇重点初中,现在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这里的老师很失落。
这个大门,还是90年代“普九”验收的时候修的。
左边这个三层楼是男生宿舍,前方是教学楼。
左边那些瓦房,是老师宿舍。
在它的旁边,位于教学楼与宿舍之间的,是厕所。全校师生都在这里排放。
站在教学楼上往下看,操场还是蛮大的,毕竟曾经是一个千余学生的学校。现在学生正在上课,校园里静静的。
这些公布栏,一般来说都是为应付检查而设的,现在相当陈旧了。
这个三年级班,三十五人。一二年级班学生更少。一二年级中,独二代已经很多了,越来越难教。
空置的教室堆着杂物
铁门锁着的这几个教室,是多媒体教室。平时几乎不怎么使用。
这把锁倒是有些特色。
在教学楼隔壁,围墙的外面,就是一个木材加工厂,此时工人正在用电锯切割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