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诺贝尔文学
(2008-10-10 00:18:2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流水无声 |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法国人,估计又是一个此前不怎么出名的作家。看来天底下那些一根筋默默写作的作家有希望了:如果你太有名了,诺奖差不多八九不离十不会给你。
具体情况怎么样,不知道。只看到网上的新闻标题,连点开进去了解一下情况的兴趣都没有:可见我的堕落。
倒退十五年,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还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我,必得想办法去把那新书搜来看了才甘心。当年漓江出版社的那一套诺奖丛书,几个版本搜罗下来,小说也有二十册了,到头来却发现真正读完了的,却不到十本。等到自己到了漓江出版社做事,可以四折买到书,他们重新做的那一套诺奖礼品书,却一点也提不起我的兴趣了:不知道是我堕落出了文学之外,还是这个时代的文学堕落了让我失去了感觉。
现在我脑子里还能记得住的几个诺奖作家,最近的一位也已经是八十年代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读过两遍的小说之一。印象中他获奖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而不是《百年孤独》,我一直没弄明白这里面的玄妙。我读过的诺奖作家作品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少,但没多少印象的,也不少。比如日本那个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也曾经读过好几部,但现在要我说出哪一部有印象,却一点也没有,倒是他的一篇随笔(是不是他的获奖致辞,忘了),让我记得,那是因为他的题目:《我在暧昧的日本》。日本人川端康成曾经是我相当喜欢的作家之一,曾经把能够搜集到的他的作品都读过,但等到漓江出版社出他的文集的时候,买下一套,却没有兴趣读第二次。并且随着年岁的老去,对他越来越厌烦。这似乎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静静的顿河》是硬着头皮读的,读了一卷半,就丢一边了,现在那套书跑哪儿去了也不知道了。如果是被某个能读下去的人拿走了,倒也适得其所。似乎书也像人一样有性格,你不喜欢它,它就找个机会自个儿跑掉。估计下一本会跑掉的是那本《耻》,此书我读了几页,就丢在了一边,实在读不下去。
如果人有教导我说,那些探索文学啊,你得耐心去读,用心去体会。靠,吃饱了撑的我。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不就是因为阅读的愉悦吗?——当然,这个“愉悦”是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你读的时候会痛苦,难过,不光是高兴。比如当年第一次读葛利耶,第一次读卡夫卡,第一次读贝克特,第一次读《魔鬼与上帝》,那种兴奋与新奇,只有初恋可以比拟。现在呢,这些所谓的作品,再也难有了什么能够吸引我的新奇——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勾着手指数起来,最近的一本让我喜欢的小说,是夏芒的《隐身》。那是我自己责编的一本小说。
不记得是八十年代后期还是九十年代前期,曾经有好几回,跟在龙子屁股后面去漓江剧院观摩奥斯卡电影,那时候还是他们的内部票。这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电影!现在呢,奥斯卡电影似乎也只是靠情色在吸引观众了吧?与其如此,还不如学习丁度巴拉斯,专门去拍色情电影算了。
最近常常跑到朋友何老七的博客去偷窥一下,看见他与文学携手而行,高兴热闹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还常常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他实在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