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0日在南溪家的“晚宴”,算是新朋旧友的一次聚会,宴后的吃油茶,才是这聚会的高潮。单单是摆出来的那些佐茶的小吃,就要比桂林小巷那些油茶辅子里的还要丰盛。桂林街上的油茶,好像还是这几年才兴起来的,两年前我所知道的,还只集中在王城附近,朋友拉我去吃过两回,一个人一块钱就可以吃个够。去年回桂林时,一个同事还拉着我去五美路吃恭城油茶鱼,今年回到桂林,这样的油茶辅子几乎随处可见了,却还没有去吃过。——但回忆起来,那几次吃的油茶或油茶鱼,都没有这回在南溪家吃的正宗够味,大概一来是南溪家的原料好,二来掌椎“主打”明月确是个打茶的高手。
打油茶所用的茶叶虽是粗茶,却也还有讲究,据我观察,新茶好过旧茶,老茶好过嫩茶。南溪所用的茶叶,用温水发起来之后,条索舒展,色泽光鲜。
我在旁边观摩良久,也忍不住动手去打了两锅茶,这才发现这敲打之间,也同样有讲究:力度不够打不出姜汁茶汁,力度太大茶末什么的又会溅出锅外,这敲打之间,还得刚柔相济,面面俱到。火候也很需把握,火候过了会破坏茶的本色本味,火候不及又炒不出姜葱花生茶叶的香味。好在我与肖丹合作的那两锅茶,已经是大家喝得差不多尽兴了之后,用来练习的作品,算是过了过手瘾。
从龙子有关油茶的博文看,原来古人吃茶,也是要先敲打一番的。一剑的博文对桂北地区油茶的流派颇有些研究,我这才知道原来恭城的油茶与兴全灌的油茶还有这么些不同。这两个派系的油茶都喝过,想想还真是不一样。
全州的打出来的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姜茶,除了不放油,其他的打法吃法与恭城油茶大致相似,只是煮出来的茶里一般不放米花和葱、芜须(这个字好象另有写法),佐茶的小吃倒也齐备。这种姜茶,于风寒感冒颇有疗效。另一种油茶,就如一剑所说,常常往那茶里加些荤物,就我所吃过的,有一次加的是腊鱼,另一次,加进去的是一只鸟。这样打出来的油茶,已经有点近于菜汤,茶与菜合并起来,那种香味甜味很是独特。恭城饮食里有油茶鸡油茶鱼之类的传统菜肴,恐怕与全州的这种荤油茶类似。
在北京有一段时间,我一个人在屋子里打火锅涮牛羊肉,也往那锅底里搁进去一把茶叶,要的就是茶的那股清香。这个做法比较简单,只我一人尝试过,还没怎么试验成功,没敢请朋友分享。那味道毕竟比不过打出来的油茶做的菜。只是这样的吃法比较讲究,还是在友人们聚会之时,边打边吃,才又好玩又热闹。一家两口子的敲敲打打,再美味的油茶,恐怕也吃不出那个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