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东拉西扯 |
今年的圣诞节,因为提前得到了朋友的礼物,算是有了些不同的印象。要搁往年,圣诞也罢愚诞也罢,除了满街满眼的圣诞树与彩灯,从视觉上给我一个时间的提醒,没有任何的意义。当然,那首《铃儿响丁当》的歌,由孩子们唱起来,也还是蛮好听的,不过走到哪都是听着它,渐渐也就有点厌烦。好在一年也就这么一回,关系不大。
也许是今年的圣诞较往年要热闹一些罢,于是听说有一批博士生们要起来反对中国人过圣诞节,或者至少是不要这么热衷于过这洋节。一场争论就此展开,上升到了文化啊什么什么的高度,好象再有几年圣诞节过下来,老祖宗那点传统的文化也会被过掉了。
学者和专家们的思维,果然是不同凡响的,一起步就是文化啊传统啊这样的高度,要搁老百姓这儿,比如像我这种没有文化的人,一看到圣诞节了,也就觉得热闹,如果朋友发个短信问候一下,我也跟着问候一下,如果得到一个礼物,便也高兴得很,并不会因为这是个洋节,就不以为然,或者甚至到要坚持传统文化而拒绝这礼物。我这没文化的人跟着热闹,是不是就被西洋文化给“化”了,给“奴”了呢?我倒还真是想被化一化的,但恐怕没那么容易,说到底,——这不过就是一场热闹而已。
这一二十年来,涌进中国的洋节,数一数好象还蛮多的。中国的传统的节日,从一月数到十二月,也是几乎每一个月都有那么一个,但中国毕竟饿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改不了传统节日重吃的“传统”。拿北方来说,除夕啦,大年初一啦,冬至啦,都要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在南方,立夏那年讲究个吃鸭蛋,八月十五全国人民吃月饼,如此等等,吃了上千年。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过节的时候,民间还有一些祭神的活动,那简直算得上是一场民间的文艺汇演,很是热闹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逐渐城镇化了,于是把那一点乡土“传统”也化掉了,这种祭祀,渐渐消亡,本来既要吃也要活动的这些传统节日,终于只剩下了吃。
这种时候,正好一些洋节日涌了进来。大概在它们的本土,洋人们在过他们的传统节日的时候也是要吃的,但一到了中国,这种“吃文化”被过滤掉了,只剩下玩。这种新鲜感,对于爱热闹的中国人来说,吸引力当然就大。中国人百分之八九十关心的是这股热闹劲儿,才不在乎它文化不文化呢。路上要是出现个癫子唱唱跳跳的,都能吸引一大堆人堵塞交道,何况是这种洋节日,正好给我中国一个热闹的理由呢。在如果沉闷泛味的现实生活里,突然就有了情人节,哪怕是没有情人的人,在那天恐怕也要有点遐想或瞎想。因此也不用管它圣诞节诞的是谁,只要有热闹,能狂欢,就会受到欢迎。专家学者们以为十几个圣诞节过下去国人就成了基督徒,这想法也太天真了吧!
哈哈,不管它是洋节还是土节,就让人们有更多的节日吧!总比大家坐在家里看中央电视台的联欢节目要好,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