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史记》到《三国演义》

(2006-04-14 09:39:14)
分类: 东拉西扯

从《史记》到《三国演义》

楚人

 

也许,没有哪一部小说像《三国演义》这样被中国人当作历史来读了。举例来说,像关羽这样一个好色、变节而自负的人,最后也成了圣贤(新中国各个时期也树立过无数英雄,大约也类此吧),这部演义可以说有着重塑其形象的大功劳。由此可见,演义一旦进入了文化的记忆,也会沉淀成为历史。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历史与历史记忆、历史情感这个问题。大概,历史其实是有很多个层面的,它不仅仅就等于事实。事实,既所谓的史实,只是历史的一个构成部件。那么,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是我们永远无法记录真实的历史?不要说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千百年的史实,就是十几几十年前的史实,也淹没在历史的记忆与情感里,无法澄清,越来越扑朔迷离,以致只剩下传说。

中国有所谓二十五史之多,但我除了读完一部《史记》,外加十几篇《国语》和《左传》,其他的史都未曾涉猎。虽然发过宏愿想要读史,但竟终未如愿,一者那几大部史书实在也买不起(也无从借起),二者毕竟没有小说读起来有趣,这里面的一个原因,就是感觉越往后,官样文章越多。先是治史的人摆了一幅裁判员的臭架子,比太史公还要太而且公,这嘴脸就让我有些不能亲近。据鲁迅说更好的史是在那些野史里(就像拉屎最舒服还是拉野屎一样),而这些野史呢,有时也难免文胜于史吧,中国历来就是这样文史不分的。

前些年,就一直听到在唱要修清史了,所谓盛世修史嘛,那意思是说现在正当盛世,史也就该修一修了。结果竟不见修起,据说一是因为还不算盛世,再是因为竟找不到能担得起修史的史公——史公大概是有的,只不过大家都要争那个“太”,争来争去,谁也不服谁,于是只好不修。可见修史也像修房子一样是一个技术活儿,并且还是高科技。但转而又想,如果是由官史公们来修这第二十六史,会是什么样子呢,想象也能想象出个大概。

古些时候,有正史也有野史,虽然拉野史会有一些危险(在“我大清”,就有因拉野史而被满门抄斩的),但还总是有那么一些爱自由的人,喜欢跑到野地里去拉的。到了现在,正史不成个正形儿,野史也没有了,只有戏说。看看全中国几十个电视台在放的,就全是这么一种东西,以致少男少女们谈起历史来时,都以为那电视剧里演的便是史实,这道理,其实是与《三国演义》被国人当作历史来读是差不多的。一些看不上眼的史学家们在指责少男少女们无知的时候,也应该要质问一下那些中男中女们或老男老女们提供给我们祖国花朵的是些什么东西。于是就有人要演正史了,什么《雍正王朝》啊,《康熙大帝》啊,《大汉天子》啊,《走向共和》啊,还有武功盖世的征服了大汉民族的成吉思汗,又如最近出了个《施琅大将军》,样子正得不得了,但好像里面屎要比史还要多些。那些摆明了是戏说的倒也罢了,就像《三国演义》摆明了我这是在演义,你硬要当作史来读,那是你自己发昏;同样是演戏,后者却偏说他是正史,还历史大片,不如说是历屎大便更准确一些。这就太不厚道,太蒙人了,拜托别欺侮我们这些没怎么读过史的人好不好?

新朝建国以来,我们但见有演义难见有历史,想记录下一些史实的那些人,也难免要被打入野史之列,而野史照例是不得出世的。到了新世纪(记得世纪开始新的那两年,全国人民好一阵欢呼的,仿佛世纪一新,世界也新了一样),我们渐渐连演义也难看到了,有的只是传说。演义还能让人看到点历史的影子,传说只不过捕风捉影的粉饰与描摩。我们满眼看见的是太平和谐,歌舞升平。

地方上比如县里,现在还有县志办公室的,以此类推,大概市里有市志办公室,省里有省志办公室。国里是否有国志办公室,不得而知。听说古些时候中央是设有国史馆的。2001年我虽然还没吃饱却也没事干(因为丢了工作了),想法找到了一本县志来读,那当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修的志了,厚厚的硬硬的一大本,结果发现也就是一些公文样的东西充在其中,连歌功颂德都算不上,因为实在也没什么功德可歌可颂的,更别说能当作历史记录来读了。想想一部《史记》写得多么生动,现在的修史(志)的人,肚里没史,笔下没文,其颓至此矣。别忘了,我们中国人的修史史,也是曾经阔过的,现在怎么就这么贫呢。

一个不敢正视历史的时代和政府,也一定是不敢如实记录历史的。演义被当成历史来读那是艺术的魅力,而历史被政治来演义,那大概只能算是人民的悲哀。

 

                             2006-4-14,夜1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安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