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戏子到艺术家,从艺术家到戏子

(2006-02-23 09:27:48)
分类: 东拉西扯
从戏子到艺术家,从艺术家到戏子
楚人
 
 
  郭德纲这个人,还是在春节过后才知道的。对于一些时尚的事情,我一向比较迟钝,这与我一直觉得那些炒起来的事没几分值得关心这一成见有关。前天晚上在他的博客上下载了几个相声视频来看,看到夜里三点钟,哦,这个人,是真有两下子。
  像我这种对相声了解不多的人,如果听一场相声,其最大目的也就是乐一场,当然那得是要打心里乐出来,笑出来。平时在电视上看那些相声小品演员们的演出总觉得那不过是胳肢人,笑不出来倒也罢了,还起一身鸡皮疙瘩,恶心。这些演员们大多脸上一幅很训练有素的媚笑,笑得连我这个电视前面的观众都有些尴尬。这时就觉得,这是些什么人啊,不过是三流的戏子,谄媚讨好加卖乖,眼睛的余光还要瞧着赏他这口饭吃的大人们的脸色。也太小瞧了现在的观众听众了,讨好卖乖人家就喜欢了吗,现在的人心理一般正常的多吧。
  这一回,我在郭德纲的脸上没有看到这幅媚相,有的是一脸的真诚,和做作不出来的自信大气。就这样一幅“相”,便让你能够相信他,知道他不是那种能谄媚的人,这会让你比较舒服,笑起来也就开怀。我一个人深夜两点看这么一个图像模糊、语言不太清的视频,也笑得开心,如果能在现场,那肯定更是另一番效果。如此看来,他之受人打心里喜欢,也就有他的原因了。
  前些日子还和子仲谈到这个人,仲师说,现在的媒体一哄而上,怕是要把这个人给毁了。仲师的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从古到今,说书唱戏的都是下九流之人,说相声虽是两三百年间才有的事物,那更是摆地摊炼出来的,走上台面就比唱戏更晚。突然间“解放了”,这些被人看贱的技艺都成了高贵的艺术,戏子艺人们也成了颇有地位的艺术家。据我所知,一些真有修养的老艺人们,不管自己是旧社会的艺人,还是成了新社会的艺术家,都还是照样的不卑不亢,以做人演艺为第一,谄媚之举,那是杀了他也做不来的。但是经过几代“艺术家”们的进化,老艺术家们杀的杀死的死,少艺术家们渐渐也就练就了一幅笑脸,进了庙堂,衣食无忧了。于是有两点成了他们的共性:不再吃苦练功,不再以娱乐大众为能事。于是,艺术家便又渐渐退化成了戏子,用一个古一点的词来说,叫做“优伶”。夫优伶者,以娱主人为已任,一家之养也,那是大众百姓所沾不上的。
  老一辈艺人们在人以为所操业贱的社会里,努力把艺炼成了尊严,少一辈艺术家们在人以为所操业贵的社会里,努力把艺谄成了媚贱,真是令人感叹。
  据说郭德纲当年也是入“艺术家”之“圈”门而无望,于是退到民间去,从底层里再炼上来,几乎是重复了老艺人们的炼人练艺的道路,这才浮出水面。我想,如果当初他也侪身于艺术家的门墙,分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们一杯羹,大概也就没有今天的郭德纲了。古往今来,庙堂所养从来都是优伶而非艺术家,这是很多人都不大明白的。夫艺术家一进庙堂,或想进庙堂,不是被宫,就得自宫,这是几世不变的道理。
  我在与仲师聊到郭德纲现象时,仲师说:“艺术一旦庙堂了,就没有人味儿了。其实艺术都是要在类似天桥那种地方才能磨精的。台湾的很多艺人本事那么大,就是因为他们是在复杂的环境里磨出来的。所以应变力特别强。我们的正式剧团的演员,没有这份打磨,既娇气,又矫情……”我说:“合着艺术家们都该苦。”还确实是这道理,回过头看看那些真艺术家们,有几个不是这样磨出来的?就是那些原本养尊处优的人,也是抛弃了尊优而处低下,这才长成了“家”的。
  难得出了这么一个郭德纲,且看他如何应对媒体的追捧和“艺术圈”的修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