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4/large/543bd075jw1ensalw5ghaj20fa0bhdgd.jpg|
当编剧的都有体会,经常接到“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给了一个题目,一个题材,甚至给了一个主题。
在文革后期,文艺理论界曾批判过主题先行,认为用一个革命的主题来引导创作,只会图解主题,生造出许多概念化、没有血肉的高大全形象,是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的。
可是我们在文学史上却不乏主题先行的经典作品。
那么到底写作剧本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主题先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还是要从理清楚概念开始。
【主题的表现形式】
上面说了,主题,就是主题思想,就是中心思想。可这个中心思想在作品中是看不见的,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其主题绝对不是讲出来的,既不能用画外音,也不能写进人物的台词。主题是在人物的命运,人物之间的冲突,故事的发展,结局的呈现等完成之后,像暗流一样慢慢渗透,慢慢流露的来的。
这样说似乎有点故弄玄虚了,其实可以对应地来说,从编剧的角度,主题思想是隐晦地表达的;而从观众的角度来讲,主题思想,是他们看完这部影视作品之后,体味出来的,品出来的。
假如你看完一部电影,走出电影院之后,觉得这部片子非常好。你情不自禁地感叹了一声:唉,所以说嘛,好人有好报,坏人定会遭天谴!
——这个就是主题。你感叹的那句话,就是主题。
通常情况下,一部影视作品的主题是用一句复合句的句式来表达的:“通过谁的一生(命运、经历),以及谁和谁之间的恩怨情仇,反映了什么什么什么。”
有的时候,我们把前面的从句省略,直接说出后面的主句,就是主题。
需要提出来的是,好的作品,主题一定很鲜明,很容易总结出来。虽然每一个人总结的语言和形式未必都很规范、很准确,但大多数观众是可以捕捉到这个思想的。
假如你看完一部电影,走出影院的时候很茫然:真不知道这部电影想说明什么……,完了,这部作品很可能就是一部烂片。你连感叹都没有,那就是主题不明确了。
【主题不一定深刻,但必须鲜明清晰】
当然了,如果某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是深刻的,是超前的,是颠覆性的,是爆炸性的,是历史性的,是富有哲学意义的,是有人生启迪作用的等等,当然这样更好。就一般而言,主题并不要求深刻——主题大部分是大路货。就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常理,普世价值观。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主题一是大家能够赞同和共鸣,二是这样的真理需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所以我们说,主题本身是否标新立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来证明它。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这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可以写一万部电影电视剧。
清晰的主题是编剧创作剧本过程中的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能告诉我们行进的方向和目的地。如果主题不清晰,我们在创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和误入的歧途就是——
1.
2.
3.
4.
【不能图解主题,不能直奔主题】
【结论:主题可以先行】
写作剧本,是否可以主题先行?甚至提倡主题先行呢?
主题怎样才叫“先行”呢?
通常情况,我们有两个表达主题的主要途径:
2.
就是说,如果我们先设计好了人物命运的走向和故事的结局,以及据此表达的那个思想(也许这个思想一开始还比较模糊和游移),在这个基础上才开始下笔,这种情形就可以理解为“主题先行”。
我想,这样的主题先行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