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秋平Joseph
陈秋平Joseph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70
  • 关注人气:1,8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什么没被《双城生活》吸引?

(2011-12-03 02:39:24)
标签:

双城生活

影视

评论

娱乐

分类: 影视评论

我为什么没被《双城生活》吸引?

 

一直认为《媳妇的美好时代》是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的经典之作,所以,当编剧王丽萍的新作《双城生活》播出时,我便怀着期待和学习的心态开始观看。但是,很快的,我就走神了。硬着头皮从头看到尾,总的感觉:失望。

为什么电视剧《双城生活》(以下简称《双》)没有把我吸引住呢?

 

http://s16/middle/543bd075tb3205cbb39ef&690

 

 

1.人物不“接地气”。这个剧里的人物仿佛是飘在空中,脚不沾地。“接地气”,其实就是给人物增添真实感,使其具有生活气息,或者叫有生活的质感。怎样的人物才“接地气”?——仅仅说真实感,还不包括人物塑造是否成功,是否有贡献。说白了,这是一个低标准——接地气就是共性和个性在一个人物身上的高度有机的融合。共性,是群体性,比如人物是人,就要有人的共性。是某国人,某民族的人,某地域的人,某职业的从业者等,就有其所在的人群的共性。在《双》里,起码,有两个城市的人群,北京人和上海人。而我们看到剧中这两座城市的人,是缺乏城市共性的,虽然编剧也努力在赋予他们以各自城市的文化烙印,但多流于表面化,符号化,没有深层的和骨子里的东西自然流露。而导演在选演员时,竟然用上海姑娘马伊琍去演北京女孩儿郝京妮,用涂松岩这个北京男人去演上海人,还有成都人岳红,从语言到举止,都破坏了地域的共性,就是北京人不像北京人,上海人不像上海人。像都不像了,很难让观众认同。个性,是指每个人的个体性、特殊性。其实,是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符合自身逻辑和特征。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对于某个个人而言,有些事他就是做不了,有些事他不想做都不行,这就是个性;有些事外人一看,就知道一定是某甲做的,有些话,你打死了也没人相信出自某甲之口。而当我看到《双》中的郝京妮在一开场的那种豪爽和直来直去,到了第二次遇见徐曼丽时却悄然消失时,我被分离了。这样破坏个性体系的戏还很多,以至于我觉得人物丢掉了自身的逻辑,从而丢掉了真实感。“地气”就是这样一点点丧失的。值得提出的是,全剧中真正接地气的人物只是一个——徐曼丽。

 

2.故事没悬念,几乎一眼就可以看穿。悬念是什么?悬念就是编剧一上来就甩出一个钩子,把观众的胃口吊起来,期望、好奇、担忧、预测引领着观众去探究。而探究过程中,观众总是对某人某事耿耿于怀,牵肠挂肚,难舍难弃。然而观众还不时被编剧带入歧途,时而又获得惊喜。千回百转,历尽磨难,最终或好或坏,或失或得。这样的感受让人很着迷很享受。但在《双》剧中我没有这种感觉,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大胆预测,所有的结果都在预料之中。既没有钩子把我们吊起来,也缺乏迷阵需要我去探究,也没有令我们好奇的事物引领。不仅是整个剧没有令我期待的事物,连每一集都让我看得磨皮擦痒。用一个通俗的说法,没有悬念的剧情,我是在沙发上躺着看的,全身的肌肉和神经都松弛着,真正成了couch potato。有悬念的剧,我是坐直了身板儿看的,全身的神经似乎都在帮助我思考和推理。《双》剧中有一个伏笔,可以算是一个悬念,那就是徐曼丽收到的来自霍山的汇款。那是徐嘉惠在霍山的未曾谋面的同父异母的姐姐。但这个人物被弱化了,她并未真正出场,是侧面处理,被弱化得几乎看不见。即便这样,这依然是对徐曼丽形象塑造最给力的一笔,我还着实被徐曼丽所打动,就其原因,一定跟霍山的姐姐的设计有关,这个设计功不可没。

 

3.矛盾冲突平,干扯皮。本来应该是可以有冲突的,因为《双》剧具备引发戏剧冲突的诸多要素。两地文化的差异,婆媳丈婿之间的天敌关系,时空的错位,双城生活带来的焦虑,婚外的情感诱惑与干扰,孩子出生初为人父人母的不适应,职业困扰,家庭财务危机等等。但是,我所看到剧中好多的矛盾都没被“咬住”,更没有被升级和激化。我看到更多的冲突未兴先衰,浅尝则止,甚至似乎绕着走。比如:徐嘉惠和郝京妮偷了家里的户口本,先斩后奏把结婚证办了。既然造了这个戏,让我觉得是暴雨将至,小两口说干就干,我做了,看你能怎样!但是,我甚至连雷声都没有听到,更不要说下一场透彻的雨了。到头来,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好好先生遇到好好太太,好好婆婆遇见好好丈母娘。《双》剧中当然不是没有一点冲突,都是些什么冲突呢?比如郝京妮和徐嘉惠小两口不愿意调到一座城市的冲突,比如郝建国对前妻的深仇大恨的冲突,郝京妮对突然出来一个妈的激烈反应(拒绝任何金钱物质的馈赠)等等。这些冲突由于内在的依据不是很充分和贴实,给我的感觉多少有点小题大做。我通常把这种内在依据不足,而外在形式过于夸张的“冲突”叫做伪冲突。这也许就是现在江湖上通常被人们称作“洒狗血”的东东吧!

 

4.人物没有动作,没有目标,随机性太强。我看戏,还是希望看到人物有强烈的动作性,要么,是主动的动作,就是“我要干什么什么”!非干不可。要么就是被动的动作,就是被强大的压力或冲击所逼迫,不做什么来应对就要遭灭顶之灾。通常情况下就是人物被逼得鸡飞狗跳,走投无路,然后绝处逢生。但在《双》剧中,人物过于静态,过于常态。我始终感觉不到一种推动剧情往前发展的力量。没有!也许一开始郝京妮和徐嘉惠还有一个动作——要结婚。但结婚之后,仿佛就没有什么动作了。想工作吗?不想。想在一起吗?不想。想要孩子吗?不想。想赚钱吗?不想。都没有追求啊,哪来什么动力和动作?那被动的动作呢?也没有。比如郝京妮受了婆婆的气了怎么办?回娘家呀,娘家多温暖。尽管要做高铁或飞机,没事,咱不怕,不差钱。他们也没有经济上的压力。虽然两人趴在床上算账,算着算着就浪漫起来了,那花花绿绿的票仿佛是浪漫的图画,而不是令人心疼的血汗钱。我作为观众实在不理解他们一点经济上的困扰都没有,是为什么?实在真的缺钱了,不是婆家有钱,就是娘家有钱,还有一个郝京妮的富婆生母在后面垫底,观众都不会替他们着急。没有动作性,剩下的当然就是随机性。所有的戏都是随机的,如同生活常态。而我希望看到的戏,却是常态被打破,经过一个过程,有重新回到常态。总是常态,就不吸引我。

 

5.事件没有张力。不能说《双》剧没有安排事件,但事件太松弛,似乎每一件事出现之后,这样的结果也行,那样的结果也不错。对也对不到什么令人兴高采烈的峰值,错也错不到肠子都要悔青的地步。假如你在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成也可,败也可;左也行,右也行;上蛮好,下不坏,你还可以安慰自己至少生活平安稳定,可以知足常乐。可看戏也这样,就觉得不过瘾了。我们生活就已经够枯燥乏味的了,打开电视还这么枯燥乏味,那有什么劲呢?究竟为什么本剧中的事件没有张力呢?猜测一:没有人出重拳。就是没有人挑事。马翔和叶紫葳没挑事,婆婆岳母挑点小事,工作孩子没挑事,外遇还是个误会。猜测二:人物性格缺乏一根筋,或者叫做偏执性。事件的张力来源于它正反两个极的距离。如同两个执着的人朝着相反的方向拉一根橡皮筋,越偏执,两极之间的距离就越大,橡皮筋的反弹力当然就大,这就叫张力。如果人物都很平和理性,就不会一直拉下去。因为他们知道结果,要么把橡皮筋拉断,要么反弹回来伤着自己。总之,张力强,就是极致性强,极致性来源于人物性格的偏执性。而《双》剧中的人物都太好了,太理性,太懂事,太宽容,太随和,太……

 

6.主题不鲜明。反正我是没看出来《双》剧想说什么。主题就是观众看完电视剧后说的那句话:“所以说呀,人就是要……巴拉巴拉巴拉。”《双》剧的主题是什么?人心和人心的距离绝不会因为双城的距离而拉大?善良总是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哪怕他们之间有两座城市的距离?双城生活告诉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爱我们的人?仿佛都不是。我觉得还是因为这个剧根本上就没有清晰明朗的主题。当然,主题是不用说的,主题是观众品出来的。当然,主题不一定多么重大,多么深刻,多么哲学。当然主题并不需要多大的新颖或创意。主题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主题就是一句平常的话,主题也许就是一句古老的俗语。但是,我觉得主题还是得有,而且要简明扼要,一句话就说得清(充其量说一个复合句:通过什么什么,使我们知道了什么什么什么……),鲜明而清晰。主题是方向,所有的戏剧任务都包含其中。主题就是灯塔,主题就是彼岸,主题就是目的地。假如丢失了这个,整个剧就容易散,容易乱,容易迷失。总之,看《双》剧,我迷失了,像个初次离家的孩子。

 

7.巧合太多。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在文学作品中,巧合是一种必要的和有效的手法。事实上,文学中的巧合也是有一定生活依据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若干次离奇的巧合。所以在电视剧里出现巧合并不奇怪。问题是,《双》剧的巧合应用得过多了。郝京妮和徐嘉惠都想给对方制造一个惊喜,于是各自不打招呼就去对方的城市探望。结果,碰巧错开了。郝京妮在上海乘坐出租车,在车上和尚未下车的上海阿姨发生口角,结果这阿姨竟是自己未来的婆婆。郝京妮许多次乘高铁往返京沪两地,居然可以数次与后来发生婚外恋威胁的中年男人同车同包厢。郝京妮的婚外恋威胁男,与徐嘉惠的婚外恋威胁女,竟然是一对夫妻。当四个人相约一块儿吃饭时,彼此浑然不觉的四人方才恍然大悟!其中一人干脆就在台词里说:我还以为这样的巧合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云云。听了这句话,我只能理解为,编剧对这种巧合连自己都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了。这般巧合,总会让我注意力跑偏,彻底走神。换句话说,编剧在写作时可能还得提醒自己:太巧必然虚假。

 

    8.信息量太小。我有一个感觉,好的电视剧,剧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无论天文地理,人情风土,还是小情小趣,人物风貌,都能给我们许多的营养。我们对于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不愿放掉,因为他们都蕴含着自身独立的意义、价值和趣味。此外,对于故事而言,优秀的剧作,你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后面你看不懂了。但信息量小的电视剧,如果你在看电视,你上个厕所,沏个茶,煮杯“清咖”回来,依然能看懂。如果你用DVD机播放,你完全可以按动快进。如果你用电脑观看,就大胆地用鼠标拖动时间条吧,没有问题的!说句不恭敬的话,对于王丽萍老师的新作《双》剧,如果没有看过该剧的同学,你是可以按照后面的方法去看的。尽管我还是尽量不去快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