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刮風寨與國有林的崛起(5)

(2014-06-18 10:32:35)
标签:

转载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刮風寨與國有林的崛起(5)

任何熟知易武茶的人都知道,二○○五年之前的易武基本上是以漢寨為主,易武系的漢寨基本上就以麻黑、落水洞、易比、高山、大溪樹、三合社這些寨子為主,當時這些寨子的茶葉產量沒有現在這麼高,管理程度沒有那麼好,小樹茶的分佈也沒有現在這麼的普遍,在價格偏低的情況下甚至於不修剪,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收購傜寨的茶葉不具備經濟條件,因為當時漢寨的茶葉本身就具有十分濃厚的口感及適當的產量,價格也遠較現在為低。最重要的是由石屏人開發的漢寨,立寨的選擇頗具有漢家風水的觀念,無論在山勢、日照、風勢及環水,均有充分的考量及哂谩

 

有關許多傜寨,其通風及日照的選擇往往優於新寨,另如三合社就是一個例子。漢人開發的茶地緊鄰漢寨,收購原料的難度較低,勞動強度合理,一般漢寨的茶地的製造,在漢人哂玫挠^念下,較為充足,所以在產量及品質上容易控制。

 

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漢人製茶的技術在當時並非其他少數民族可比,易武茶山的面積有七百五十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光緒年間,《普洱府志》將曼撒更名為易武,更可了解到易武開發的時間及所佔有的重要地位,之後易武取代倚邦成為茶葉交易中心,更可了解正山之爭的由來。

 

強調正山,必有競爭者,強調大樹茶,必然有摻假的產品,這是十分容易懂的道理。但我覺得易武取代倚邦的最重要理由在於茶路的變換,因為當時茶路多以萊洲跟豐沙里做為轉哒荆杪纷兓灰字行淖匀灰沧兓窃贉顯不過的理由。這也充分說明了之後為何勐海會取代易武,主要由於勐海的茶地面積較大,設廠選址容易,尤其在景洪建成之後,通昆明的道路大為便利,所以易武的沒落是不可避免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說明早年的經濟誘因是以咻敺奖銥橹鳎S著歷史因素的變化,易武茶山之後的再崛起,則多半取決於巿場因素,用巿場的觀點來講,則叫做從生產導向轉為巿場導向,經濟誘因可以影響茶產地的興衰,也可以改變原料的主從關係,和原料的價格結構。

 

基本上易武的原料行情,在二○○三年以前是以漢寨大樹茶為主,二千年之後的漢寨大樹茶價格一路攀升,逐漸甩開與台地茶的距離,二○○三年漢寨大樹茶進入衝暴期,至二○○六年達到高峰。易武的台地茶則到二○○五年才開始進入上升的波段,這其實也牽涉到消費觀念及生產觀念的改變,因為當時勐海茶廠和許多大廠的產品,在巿場上屬於初步鋪陳的階段,在加上老茶及新茶同一時間充斥巿場,許多觀念尚未成熟,當時的大廠多半使用勐海及臨滄的台地茶為主,山頭的觀念尚未成形,當時的觀念依舊以品牌為主。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後,農業改良進入高峰期,很多台地茶的品種改良,使得高產化成為事實,尤其在一九八六年以後,台地茶的使用更成為主流,山頭的觀念逐漸退出普洱茶巿場。很多人常常把山頭的概念和品牌的概念混為一談,其實大廠的品牌源自於新中國之後,它代表了機械化、高產和脫貧,但它和傳統山頭上裡面的小商號,那種田野暮割的情境大不相同。

 

大廠代表著大量,代表著有著更方便取得的經濟原料來源,易武的台地茶並非最好的選擇。隨著老茶價格的不斷攀升,許多易武的老茶逐漸走入天價,再次引發巿場思考,究竟現在的台地茶能不能變成之後的古董茶,答案當然是滐@易見的,於是開始了山頭風潮。但當時僅以易武兩個字做為山頭的代表,主要的料源還是以一隊到十隊的台地茶為主,因為那樣的成本更符合當時巿場的需求,在數量上更具有操作的效果。

 

易武台地茶的價格跟著勐海的台地茶在二○○七年走到歷史的天價,至今仍無法回復當年六○%的價格,這並不是數量的改變,而是巿場的偏好產生了變化。巿場在脫離了炒作的激情之後,很多人意識到了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囤茶,將來自己能喝的茶品是不是能在原料上更為要求,這也相對帶動了大樹茶的發展。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刮風寨與國有林的崛起(5)

巿場需求的變化,相對也使得易武許多名山的小樹茶開發的更形火熱,讓很多原有的名寨收料難度大為增加,也讓很多人誤以為易武的茶葉在滋味的表現上遠較勐海的為淡,但這些巿場的現實也為傜寨的崛起鋪平了道路,二○○五年是傜寨崛起的關鍵年,最主要還是因為巿場需要更濃郁、更為強烈的原料。當時傜寨在客觀條件上有幾點不足,一是製茶技術的相對落後,二是茶葉的收購通路較為不流暢,因為當時的價格不足以吸引大量人去收茶,所以早期的傜寨茶雖然味道濃郁,但製茶水平缺點較多。但我個人認為仍然瑕不掩瑜,這就好像我當年剛到刮風寨、同慶河及金廠河的時候,他們無論在收茶觀念上,和製作技術上都需要大量的提升,到今年為止刮風寨的茶葉無論在條型的製作上及技術均有長足的進步,這便是巿場誘因及經濟誘因所造成的。

 

我並不認為刮風寨的茶和同慶河的茶在客觀條件下一定比麻黑或落水洞的茶來得好,最主要還是由於漢寨的茶管理太好、產量太高、小樹茶太多,這才是主因。這不是傜族人有眼光,而是傜族人能爬山,這些藏身在荒山野嶺中的大樹茶,也只有他們才能夠輕易取得。這些茶好像天上掉下來的饀餅,給了傜族人脫貧的大好歷史機遇,當然也給了所有收傜寨茶者難得的巿場機會。

 

二○○五年我剛到同慶河的時候,我以為這些茶樹是野生茶,後來才知道是栽培型的茶樹,這便證明當時在這片荒山之中應該有早期的居民在這裡種茶,所以易武茶地的歷史應該可以再往前推幾百年。

 

任何到過同慶河及刮風寨的人,只要看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及原始森林的風貌,都不會懷疑這片茶地的潛力及發展,所以取代漢寨只是時間的問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早在唐代便已有濮人在易武種茶,在曼撒山上還保存了許多大型的古茶園,還有許多的古茶園比漢人來的時期更早,這從茶樹的樹圍便可了解,很多茶樹的樹圍遠較漢寨的來得大,高度則可達十五~廿米之間。

 

隨著歷史的更替,這些人遷移了,居住的遺跡遺留在荒山野嶺之中消滅了,但茶樹留下來了,隨著自然的繁衍,茶樹在荒山野嶺中自然的擴散,並且與環境共生,形成完美的生態,無論在陽光漫散、土壤的肥力上均有不可替代的自然條件,更重要的是,在這些雜生林中的大樹茶,生長速率較慢、管理困難,更不用談上修剪了,所以在滋味的表現上更為豐富、強勁,根氣在喉韻上的表達更為明顯,這才是傜寨崛起的原因。

 

因此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把傜寨分為明代開發區和清代開發區,相信更能使得巿場理解易武原料的複雜性和多元性,刮風寨和同慶河是生態樹林及自然條件都十分優良的茶地,與《茶經》上記載的雜生林狀況相差無幾,相信在未來巿場的發展上,國有林原料產地的後勁將不可小視,也將執易武茶區的牛耳。[转载]我的易武印象-刮風寨與國有林的崛起(5)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刮風寨與國有林的崛起(5)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