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漢寨

(2014-06-18 09:26:10)
标签:

转载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漢寨

 

易武山之所以聞名海內外,並非始於傜寨。其實傜寨的開發時間是很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傜族人本身不種茶,這個與傜族立寨的地點跟茶地本身不具關連性有關係。所以現今最紅的寨子,無論是刮風寨、同慶河或是茶王樹寨,在二○○五年前並沒有毛茶產出,第一個是製茶的工藝不成熟,第二個是價格不具有經濟誘因,漢寨的茶地離本身寨子較近,具有茶園的特性,無論在日照係數及茶葉管理上,具有生產的便利性,而傜寨的茶地並非傜族人所栽種,茶地離寨子非常地遙遠,不易由傜族人所掌握並控制,再加上二○○五年以前茶葉的價格偏低,收茶的需求也不如現今來得強烈,光是原本漢寨的茶葉便已滿足需求,所以二○○五年以前不會有傜寨的茶葉,就算有,製茶的工藝也很難叫人接受。

 

想當初我剛到傜寨的時候,傜族人炒茶甚至用炒菜的鍋子炒,從不洗鍋,火候也掌握不良,焦片很多,條形很醜。想要克服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從漢寨找人上去教傜族人殺青,那時的落水洞、麻黑等寨子的技術遠遠高於傜寨,茶葉做得好就加錢,有實際的經濟誘因就可以改善問題。再加上有許多的茶樹本身經過長期的自然雜交進化,在廣大的森林中呈輻射狀自然擴散,摘採的難度及時間遠遠地高於漢寨,以同慶河為例,如果沒有重賞,哪有勇夫,所以討論傜寨就必須注重時間,在二○○五年前是沒有傜寨茶的。

 

言歸正傳,之前易武廣為人知的寨子皆為漢寨,十多年來最有名的寨子以麻黑、落水洞為首,這些漢寨都以石屏人為主要居民,聽說最遠可以推到明朝末年,據傳也有江西人的後代。易武是雲南著名的古茶區,乾隆初年開始,普洱府對茶的壟斷經營方法,吸引了更多漢人進易武改造老茶園,開發新茶園,從漢寨現今的規劃方法可以得當年開發茶園的用心,現今在易武仍留有許多關帝廟和會館的遺跡。

 

清中後期之後,易武茶葉主銷東南亞和香港,到光緒年間,易武已取代了倚邦,成為六大茶山茶葉的最大交易基地,一八九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設有海關,足證明當時易武的盛況。許多古董茶上有倚邦正山與易武正山的分別,相信就是這樣的歷史緣由所造就。

 

民國之後,易武在香港行商的人數多了起來,許多人在易武設茶號與商標的風氣也盛行了起來,從民國初年到三○年代,從易武街、麻黑、落水洞、易比、大漆樹,就有茶號廿多家,現今在巿場上即嘉德拍賣的古董茶多源自於此時,例如同慶號、福元昌等茶,皆是漢寨當時的產品,所以漢寨在易武具有歷史性的重要位置,許多海外茶人對易武的印象源自於漢寨,內地對易武的印象也源自於漢寨。

 

現今的漢寨與當時的漢寨不同,主要差別在管理方式、摘採數量及生態,再加上現今漢寨的小樹茶十分成熟,都間接地影響了漢寨的品質,其實並不是說漢寨都沒有好茶,只是漢寨成名太早,收茶難度本來就高。現在我們就來介紹一些漢寨中比較具有特色的寨子: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漢寨

 

荒田

從麻黑公路的起點,荒田是屬於第一個產茶區,離易武鎮最近。在麻黑這一條線的寨子裡面,荒田的價格是最便宜的,茶葉的滋味十分地淡,茶葉的弱酸和淡淡的香氣外,沒有什麼特色,所以這是我試過毛茶後第一個放棄的地點。

 

其實巿場是公平的,荒田的價格也只有麻黑大約七成左右的價格,我想起它是因為它是麻黑公路的起點,每次到刮風寨都看見它,但並不懷念它,因為價格不上不下,品質也不上不下,基於介紹易武的緣由,還是必須提到它一下。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漢寨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漢寨

 

曼秀

從易武到麻黑寨將近十公里,看不見壩子,全是山,易武人習慣將這一段路稱作易武正山,曼秀是其中具有規模的茶村。曼秀離易武街僅 三公里,出產的茶葉未必是很出名的茶葉,但曼秀村落的公共設施還是比較好的。

 

曼秀的茶地連接著三丘田,基本上全部矮化,其茶葉基本上優於荒田,但仍然偏淡,不過香氣高於荒田,甜度也較高,可惜的是價格也較高,所以約莫是麻黑的八成價。在麻黑、落水洞的盛名之下,曼秀容易被人所忽略,且茶葉特性也不具有亮點,所以曼秀的茶葉一般來說,較不具有大的名聲,價格也是隨著麻黑、落水洞浮動。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漢寨

三丘田

三丘田是緊連接著曼秀的一個村落,在茶地上也很難劃分三丘田與曼秀的差異,而三丘田的價格又比曼秀貴一點點,最主要是由於三丘田離麻黑和落水洞在地理上又更近一些。三丘田對我來說還是必經之道,茶葉的品質很難獨樹一幟,總的來說還是偏淡,想要在這三個村寨中找到滋味較強的毛茶,難度遠高於麻黑與落水洞。

 

我們不能否認三丘田也有不錯的毛茶,但如果以一個收料者的角度來看,收三丘田的茶葉還不如收麻黑、落水洞的茶葉,況且麻黑公路走到底就是刮風寨,對於前幾年的我來說,三丘田不具有吸引力,尤其在價格上。

 

落水洞

落水洞的茶葉是這一線茶葉中較有特色的產區,但是它有兩個向陽面。在與麻黑交界的茶地所生產出來的毛茶香氣較高,弱酸較弱,甜水明顯。另一個向陽面所生產出來的毛茶,弱酸強而明顯,甜香較為溫和,茶底也較為渾厚,所以我們不難從茶味的表現中分辨出麻黑和落水洞的差別;這個向陽面也可以看到易武國小和易武老街,風景美而心曠神怡。

 

落水洞的茶葉堪為易武茶的標準滋味,淡淡甜香、弱酸明顯,茶底具有淡淡的蜂蜜香,喉韻渾重且深厚。落水洞除了茶王樹沒有矮化之外,其餘所有的茶地均已矮化,摘採數量太大,再加上矮化之後茶氣下降,想要在落水洞收到好的毛茶,難度比較大,但如果遇到春旱,或者是入秋之後溫度極冷,則在落水洞也能收到一定數量的好茶。

 

前幾年的時光中,在傜寨收茶的難度低於漢寨,因為傜寨沒有小樹茶,而漢寨有;傜寨沒有管理,而漢寨有,現今這個好時光已經過了,很多傜寨已經有了台地茶,收茶難度也大為提升。如果氣候的條件達到我說的狀況,在落水洞也能收到滋味濃郁的毛料,但重點是必須要認準農戶,並且親自到茶地去觀察,如果茶地上有鋤頭鋤地的痕跡,則多半較為靠譜。落水洞不是每家每戶的茶都可以收的,必須深入農戶仔細要求,再加上天候允許,才能收到品質不錯的毛料。

 

落水洞茶葉品飲之後,帶給人一股溫和感,回甘喉韻穩重,雖不如傜寨兇悍,但在口感的穩定度上便勝於傜寨,而且製茶工藝也十分穩定,這便是漢寨的好處,落水洞是每一個到易武的人不能錯過的寨子。

[转载]我的易武印象-漢寨

 

麻黑

麻黑是這一線寨子的龍頭,雖與落水洞並列,但名氣更廣為人知。二○○六年之前,麻黑就是易武的龍頭,早年談到易武,就知道麻黑,足見麻黑在漢寨中的地位。

 

麻黑和落水洞的茶地有些是很難劃分的,僅以一條小路為界,收的茶葉拉回麻黑就是麻黑茶,拉回落水洞就是落水洞茶,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我比較不習慣以地界劃分茶葉,而習慣以口感來劃分茶葉。麻黑茶的特性,香氣較落水洞為高,茶水較細,甜度明顯,唯一的缺點就是收麻黑茶的難度比收落水洞的更高。如果天候條件不允許,麻黑茶的口感便偏淡,再加上麻黑成名更早,管理更好,產量更大,以及小樹茶的推波助瀾,我一向認為在麻黑收茶是一件苦差事,雖然近,但是想要收到滋味較濃郁的毛茶,難度太大。還是一句話,在麻黑收茶與在落水洞相同,一定要深入地方,個個擊破,深入地了解每一個茶農所有的茶地及小樹茶的分佈,才能收到純度較高的毛料。

 

但在同一個條件下,麻黑的茶仍較落水洞為淡,不過茶質較細、甜度和香氣較高,如果你能夠花心思在麻黑收料,再加上天候條件允許的狀況下,你會發現麻黑的成名絕非倖至。好的麻黑茶能完整地表達出易武正山的風韻,早年麻黑寨又稱為大路邊,整個寨子被茶圍著也被山圍著,是茶園較多的寨子,我每次經過都能體會大路邊的感覺。下次走麻黑公路的時候,可別忘了在大路邊停停,體驗一下名山名寨的風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