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59--中美日专家解疑虑 浓度低污染轻劫后“鱼生”
(2011-04-19 06:27:07)
标签:
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核辐射生物法制晚报杂谈 |
核危机导致的变异怪兽电影中,虽然背后不乏合理的想象和部分科学成分,但电影终归是艺术作品,夸张的成分占大多数。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生物在受到核辐射后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哪些物种又容易发生变异?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污染是否会产生像电影中的怪物呢?
本报邀请中、美、日三国专家会谈,为在核阴影笼罩下的日本生物“号脉“。最后得出结论:由于核电站临海且海洋中生物基因结构相对简单,因此鱼类受到核辐射发生变异的风险最大,但要变异成电影中“怪物“的几率却微乎其微。
形成
变异是个过程不可能“说变就变"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这些生物在受到核辐射后,多长时间会发生变异?
专家(以下简称ZJ):根据受到核辐射程度的不同,生物发生变异的时间也不同。当生物受到核辐射后,DNA遭到破坏而产生外形的变化,这一过程要花很长时间。
电影中“怪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变化是不可能的。因为辐射不会直接导致外形发生变化,而是改变体内基因,在生长过程中变化才慢慢形成。
如果辐射影响到了生物的遗传基因,那么这种变异的过程则更长。这种情况下,动物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变异的情况出现在下一代身上,所以可能要花数个月甚
至一年以上。
细胞分裂时变异的影响才能显现
FW:动物发生变异后,外形上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
ZJ:外形上发生的变化不可预测,这要看动物的哪一部分基因遭到了破坏。变化存在非常多的可能性,比如毛发的颜色、皮肤的结构、骨骼的形状、腺体的功能等,都有可能。
细胞分列时,存在于细胞核内的DNA首先复制,新生的细胞要根据DNA的指令生产蛋白质,才能完成细胞该承担的任务。但是DNA受到射线影响发生变化后,生产的蛋白质就会发生变化,其功能也不同。
这就是生物个体在受到辐射后发生变异的表现形式。比如控制人体肤色的DNA片段被破坏,那么身体再生产皮肤细胞时,新的细胞也许就会变成其他颜色。绿巨人的皮肤变绿就是这种情况。
利弊
个体机能出现异常变异生物难存活
FW:变异对于生物本身而言,是否是件坏事?
ZJ:通常来讲,发生变异的生物看起来都是“不正常“的,比如身体比例不匀称,或者身体颜色不适合本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在大自然的选择中生存下来的,发生变异的动物由于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或者因为个体的机能出现异常,都比较难生存下来。
例如我们熟知的鱼类,鳞片的颜色其实是维持它们生存的很重要的因素。捕食者从深水向上看时,浅色的腹部会把鱼类融合在阳光照射的水面之中,不易被察觉。但是如果发生变异导致鳞片颜色发生变化,就会很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当然,变异对生物不一定全是坏的,如果放射性物质正好改变了生物的某种缺陷,对于生物来说也是“因祸得福“。
专题专家支持
普什·奇奥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
山本和生教授日本东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科
陶虎春教授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诊断
污水入海基因简单鱼类变异风险最大
FW:在日本核危机中,哪些生物会面临核变异的风险?
ZJ:生物在放射性物质面前都是“平等“的,所有生物都没有“防辐射“的特殊能力。但是发生变异的情况却不尽相同。生理结构比较单一,基因也相对简单的生物,被强制“改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相反,像哺乳类动物这种高级动物,某段DNA被破坏后,产生的变异也许从外观上不易被察觉。
由于发生在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就在海边,同时已有一部分放射性污水排放入海,因此海洋生物,尤其是基因比较简单的鱼类可能面临更大的变异风险。
即使生物变异也不会像电影般夸张
FW:这些生物是否会出现类似电影中的巨大变异?
ZJ:首先从核辐射的强度上来说,福岛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污水可以说“干净“很多。因为不管是人工排放的,还是泄漏入海的,污水都是对反应堆进行冷却后产生的“被辐射“的水,这些水到海里后对环境造成“再次“辐射。这比电影《哥斯拉》中,核武器直接对海水造成辐射形成的污水要“清澈“许多。
再举个例子,在电影《汉江怪物》中提及的污染物是变质甲醛,其性质与核放射性物质污染是一样的。但汉江的水域终究无法和太平洋相比,较小的范围加上高浓度的污染源,这是日本核电站事故不具备的因素。此外,太平洋中的洋流会将放射性物质稀释,使放射性物质不至于聚集在一个地方无法散开。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肯定的是,即使生物出现变异,也不会像电影中描绘的怪物一般夸张。
文/记者赵展郭悦 实习生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