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9--事实反驳:民航官员否认伊春机场不适合夜航

标签:
事实反驳民航官员否认伊春机场不适合夜航杂谈 |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172/33/610/39673837.jpeg
2010年8月24日晚,河南航空有限公司一架客机在黑龙江省伊春市降落时发生事故。42人遇难,54人幸存。 (东方IC/图)
被抬上担架时,一名女伤员全身还在冒蒸汽,全身没一片完整的衣服,被烧灼剥离的皮肤屑,沾满了救援人员的手。
死亡人数一度统计为43人,最终核实是多算了一名。原因是救援人员错将一具断成两截的尸体误认为是两个人。
这架航班号为VD8387的飞机是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生产的。在2010年8月24日22时之前,在从哈尔滨飞往黑龙江伊春市的航线上,这96名乘客在空姐广播通知飞机即将降落时,按要求扣紧了座位上的安全带。
如今,座位已被烧成一堆堆灰烬。这架36.24米长的飞机,就像一条烧过之后的巨型纸模型,在地上留下一截一截的残渣,全然没了金属的质感。
这是伊春空难。飞机在伊春林都机场降落时冲出跑道,随后断裂、起火、爆炸。 死亡,42人,幸存,54人。继2004年“11·24”包头空难,2002年“4·15”釜山空难,2002年“5·7”大连空难之后的又一次航空大难。此前,中国民航安全飞行纪录已保持了2102天。
禁飞日前的空难
理论上,这趟飞行全程只需55分钟。幸存者李先生为此放弃了需要坐一晚上的火车。“坐飞机方便多了。”事后他对媒体说。
这条短途航班于8月10日才开通,每周二四六各飞一班。除了航线、飞机,连这一航班的目的地伊春机场也是崭新的。
民航部门曾称,为了支持地方建设,改善地方招商引资环境,自2008年起,全国各地掀起新建、改扩建支线机场潮,投入资金以千亿元计。
8月18日,伊春空难前6天,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还刊发了一篇名为“黑龙江机场奏响支线机场发展最强音”的报道,文中称,2010年1~7月,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大庆等8个支线机场飞行起降共8193架次,同比增长7~9成,成绩“让人为之惊叹”。
位于小兴安岭林区的小城伊春,于2009年始启用新机场,报道说,当地会展经济随之“迅速升温”。
登机后,李先生在自己的位置——8排C座坐下前,特地看了一下四周,发现这趟偏远短途航班上座率很高,最后一排都坐满了人,其中有数十名乘客像是集体出行,熟悉地聊着天。
在事后公布的空难名单中显示,这班飞机上,坐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8人考察团,另外还有前往伊春出席发改委系统会议的20多名代表。
20时51分,哈尔滨天气无异样,飞机正常起飞。50分钟后,乘客们都还没有感到耳朵生疼,这是飞机在下降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彼时,飞机按理应在5分钟后抵达伊春机场。
在询问机长后,空姐通知乘客,伊春机场大雾,飞机正在等待地面指令。
多雾,是这座林中小城的气候特征。 林都——伊春机场的名字——正精确概括了这座地处山谷交汇漫滩之间的新机场的特征。
据气象资料显示,空难当晚,机场能见度不到200米。在《南航黑龙江分公司安全技术通告》第89号文件“关于伊春/林都机场运行安全措施”中有规定,每年9月1日以后,伊春机场原则上不飞夜航。
伊春空难,发生于禁飞日前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