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449--汶川地震后遗症,防治任重而道远(ZT)

(2010-08-21 23:28:47)
标签:

地质灾害

泥石流

大地震

汶川

杂谈

受强降雨影响,四川汶川县映秀镇枫香树村红村沟泥石流致使岷江改道,镇内部分安置房被淹。“5·12”汶川大地震后,地震次生灾害如鬼魅般“潜伏”两年,“潘多拉魔盒”被极端天气打开。

        

                       http://b51.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5296f547f2e4c588905d0b324113e2fac36d94755c510468015057c8fcea0045ecb3d0ccd3b80da2c2c72153bd4e5d1339d6df8671fd4c29d4febaa3f9419d657812d32e6a21692865753899ad0a1bc4cf9ed762&a=52&b=51

 

     大地震改变了地质生态之后,随时可能暴发的地质灾害成为灾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后几年内,灾区地质灾害仍或频发,专业地质监测和局地危险区域气象监测将面临大考。

 

       大地震后,我们知道泥石流迟早会来,但来势之猛烈超乎大家的想象。在泥石流受灾严重的龙池、清平和映秀几个节点,纵向分布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当时的地震烈度全部超过10度。“死亡之弧”在特大地震后山体整体震裂、松动和破碎,这是造成本次强泥石流灾害的最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随着一场特大地震都发生了变化。研究滑坡著称的许强,将今后5至10年内的研究方向转移到了“高地震风险山区的地质灾害防治”。

 

  本次四川集中暴发灾害,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大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初步算是通过了大考,但接下来几年任重而道远。

 

        汶川地震对地质灾害的改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大地震后3至5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之后地质体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可能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

 

  除了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的优势,政府的专业地质监测和局地危险区域的气象监测工作,也将面临大考。


        泥石流暴发点,巨石裹挟着泥浆侵占道路,堵塞河道,到处都像被猛兽爪子刨过一样,遍体鳞伤。舟曲县是“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受地震影响,山体松动、岩石裂隙增加,破碎程度加大。此外,舟曲属于半干旱区,瞬时暴雨和持续降雨等均为灾难发生的诱因。

 

  “5·12”地震中成为孤岛,如今新房矗立的绵竹清平乡,从8月12日开始也遭泥石流之殇。

 

  监测预警,被认为是地震后短时间内避免地质灾害造成较大伤亡的最佳手段。如果可以率先查出灾难的来临,及时疏散人群,那该有多好。就如一个灾难后生还的幸存者说,活下去有时候很容易,有时候却很艰难。蝼蚁尚且贪恋人间,何况是人。

 

        遍地可见的满目疮痍还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回荡。哀悼日过后,也算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地震后地质灾害防治任重而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