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多
梦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8,366
  • 关注人气:4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559--我为什么要发表《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下

(2010-02-04 16:22:54)
标签:

地槽

地台

固定论

多旋回

中央地质调查所

杂谈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09/10/2009102313424018.jpg

以下是黄汲清在1944年编制的《中国地质构造图》(图3),实际上是我国的第一张大地构造图,它是在3040年代原中央地质调查所若干大师级的同仁编制了141100万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在当时那样艰苦和资料匮乏的条件下,编制出这张大地构造图实属不易,他根据历史大地构造演化的观点所划分的构造单元奠定了今天我国大地构造划分的基础,但限于当时受全球占统治地位的“地槽-地台”学说理论的影响,强调了西伯利亚与印度地台之间的古中国地台新元古代晋宁期就已经存在,受地槽-地台多旋回演化,地槽回返、地台扩张最终形成今天的构造面貌,对于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形成的认识是海陆固定论的。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09/10/2009102313445765.jpg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09/10/20091023134551674.jpg

 





 

王鸿桢先生1985年编制的《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简图》(图4),几乎和李春昱先生的《亚洲大地构造图》同时编制,反映了708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早期的学术思想,表明了三大构造域的演化关系和不同时代形成的陆块基底,注意了不同时代的缝合线,体现了活动论思维,但强调威尔逊旋回洋盆关闭后陆块碰撞终止的观念,更多反映了印支-喜马拉雅期陆块拼合的构造面貌,忽视后期陆内变形的改造。在中朝-塔里木地块的认识上依然延用了黄汲清(1960)、李春昱(1981中轴古陆的认识;柴达木地块被看成秦-祁-昆洋壳板块中的中间地块,这些认识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是需要重新商榷的。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09/10/20091023135152236.jpg

 

 

(附件):《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