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9--汶川地震后蛙类生存遭打击 鼠类疯狂产仔

标签:
蛙类无尾目鼠类树蛙科李成汶川杂谈 |
http://img1.gtimg.com/cd/pics/27931/27931223.jpg鼠类疯狂产仔" />
专家设置陷阱捕捉小动物
导读: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在离震中最近的龙溪-虹口环境变化最剧烈,最明显的变化是无尾目相对比例下降。无尾目包括蟾蜍科、蛙科、树蛙科,这说明震后河流改道、渗漏,水生环境减少,大大影响了蛙类的生存。地震对于生态的影响,还没有结束。。。。。。参与讨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昨出炉关于汶川地震对小型陆栖脊椎动物的影响评估
地震发生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受伤没有?一直以来,人们对小动物们受到的地震影响都仅仅是猜测。巧的是,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在针对我省3个保护区连续4年的大熊猫伴生动物监测中,意外地遇到2008年地震。监测数据中明显发现地震对小动物们的影响。昨日,一份汶川地震对小型陆栖脊椎动物的影响评估出炉,大大填补了人类在地震前后对大自然的监测数据。借着此份调查,能窥探到地震及次生灾害后,森林里小动物上演的一出明显演替剧。
http://mat1.qq.com/cd//images/08/index/newyear/cdch.jpg鼠类疯狂产仔" TITLE="6489--汶川地震后蛙类生存遭打击 |
灾难来临小动物们“退场”
中华蟾蜍、颈槽蛇、灰褐长尾鼩等都属于小型陆脊椎动物。在监测报告中,专家们对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省级自然保护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了调查,发现汶川特大地震后小动物们纷纷“退场”。
本次全程负责监测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李成记得,2007年8月时,他们在九寨沟设置了陷阱,捕获率是25只,“捕获率是指每百个陷阱每天能捕获到的数量。”2008年8月捕获率是10只。在龙溪虹口,2008年8月捕获率仅1只。
“地震造成了2008年秋季捕获率的大幅下降。”李成说,这样的监测数据也符合大自然规律,地震显然对小动物造成了影响。
蛙类受打击鼠辈震后最“猖狂”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在离震中最近的龙溪-虹口环境变化最剧烈,最明显的变化是无尾目相对比例下降。“无尾目包括蟾蜍科、蛙科、树蛙科,”李成说,如常见的四川湍蛙、华西蟾蜍等都属于此类,“2008年一年中我们监测到的小动物数量无尾目还占80%,但在2009年时只占10%。”这说明震后河流改道、渗漏,水生环境减少,大大影响了蛙类的生存。
http://img1.gtimg.com/cd/pics/27931/27931222.jpg鼠类疯狂产仔" />
蛙类生存遭打击
啮齿目不受地震影响。“这是指鼠科,包括绒鼠、川西白腹鼠、麝鼠、褐家鼠等。”它们在环境破坏最严重的龙溪-虹口出现了增长。在专家们的监测中,它们的数量从2008年的为数不多飙升至所有监测动物数量的10%:“这是因为鼠类具有适应破损环境的能力,因此地震对它影响不大,在人类监测中比例提高了。”而食虫目(蜥蜴等)非常善于适应环境,常在树根、石隙、灌丛等处做窝,震后此类生境大量出现,在监测中比例也有所增长。
意义非凡地震遗迹应做长远研究
但大自然的力量也不容小窥,这些小动物很快就恢复了活力,2009年专家们持续的监测中捕获率出现了增长。以龙溪虹口为例,2009年8月捕获率已达18只,与震后相比有了大幅提高。
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执行副总监凌林表示,由于大地震不可预测、发生频率低,目前国际上关于地震灾后土壤、植被、动物等演变格局、动态等研究非常缺乏。从长远看,选择汶川地震典型遗迹,开展动物区系演变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有助于认识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以及地震灾后动物区系的自然演替过程,从而为灾后影响评估和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记者徐洁莹图由成都生物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