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6--房屋震害五大原因

标签:
房屋震害五大原因杂谈 |
房屋震害五大原因在研究中渐渐清晰
- 本报记者 王代林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共8178字,薄薄15页纸,凝结着专家组专家们近1年的心血。“同胞们在灾难中遇难了,应该换来我们的安全意识,让活着的人更加安全地与灾难对抗。”省建设厅总工程师田文道出展开调查的原因。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迅速奔赴灾区的诸多专家队伍中,有这样一个专家组:人员大多头发斑白,他们是我国地震、建设、规划、勘察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在灾区开展对房屋震害调查、安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鉴定等工作。
“我们最初的工作安排,就是调查灾后房屋毁损情况,对房屋进行安全评估,为下一步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依据。”田文说。但是,随着汇总的信息越来越多,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再梳理一下,深入研究灾情,为未来提供借鉴。
2008年5月25日,“5·12”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成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在内的10多位国内相关行业资深专家参与。1个月后,专家组扩大成20多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就是第二批加入的。
深入调研,20多次讨论,轮廓渐渐清晰,新发现也多多。“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强地震是造成房屋毁损的主要和直接原因。”冯远介绍,此外,抗震设防标准、房屋结构、场地选择、建筑材料也是影响房屋安全的主要因素。密集的讨论后,房屋建筑震害的五大原因确定下来。
调研中还有新发现。曾经大家都认为,框架结构是比较成熟、比较安全的,但是在震中地区,大家发现有框架楼趴下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粉碎性破坏,这是因为巨大地震波竖向作用。“过去我们的框架结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抵抗水平震动、水平负荷的作用,今后不能忽略竖向震动的作用。”专家们对此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
与会专家看《报告》:研究成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 本报记者 胡彦殊
对策建议需要进一步细化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教授 宋波
这篇报告篇幅很短,非常精炼,对于震害的分析非常全面,对地质构造及场地条件、结构、建筑材料等对震害的影响因素分析也比较周到。
报告还从汶川地震中发现了一些新情况,例如“在对不同类型房屋和结构的震害研究表明:框架结构中,出现了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破坏的现象”,这在以前的地震中是很少发生的,这个研究结果对于今后抗震设计规范的完善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报告的对策建议也很全面。报告中特别强调的“要统筹兼顾,严格规划选址,避免场地对房屋的不利影响”很有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在执行中,一方面,对策建议需要进一步细化,另一方面,各地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人员,保证相关措施的落实。
建筑结构和材料不应片面追求高档
河北省唐山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 孙庆森
这篇报告很全面,对于四川灾后重建具有很实在的指导意义。
以唐山的经验来看,“严格执行现行的抗震技术规范,坚持抗震审查制度”意义非常重大,这在报告中也加以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报告中提到“随着社会年代的发展进步,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这点我很赞同,事实上报告中提到的众多提高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形式较当年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建筑形式就有了巨大的进步。
不过,虽然现在国力强了,也要强调注意建筑成本问题,还要注意不能在建筑结构和材料上追求高档,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抗震技术规范,坚持抗震审查制度,一些传统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材料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抗震效果。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