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516--防患于未然—汶川地震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启示

(2009-01-19 09:05:34)
标签:

烈度

防震减灾工作

安全性评价

破坏性地震

刘汉

汶川

杂谈

防患于未然—汶川地震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启示

2008-12-22 13:51:59.0 来源: 贵州省地震局局长 作者: 王尚彦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在中国西部的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是唐山地震的3倍。汶川地震造成死亡69000多人,失踪18000多人。学生就有19065人遇难。汶川地震造成经济损失8451亿。四川省灾后重建需要1.6万亿。在沉痛中反思汶川地震,有教训,有启示。
一、建筑的抗震设防必需强制执行
  通过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数据显示,在地震人员伤亡中,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5%的人员死亡是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导致。
  地震发生时,往往只有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一般是很难逃离的。主要能做的是躲避严重伤害。建筑质量较好的房屋,在震坏和倒塌有一段缓冲时间,人员可以利用地震过后房屋还没有倒塌的间隙逃生。达到抗震要求的建筑,能抵抗住地震的破坏,自然就能保住建筑物内居民的生命安全。
    在汶川地震中,彭州市白鹿九年制学校教学楼,在汶川地震中安然无恙,近千名师生平安撤离,被称为最"牛"教学楼。北川县由刘汉集团捐资修建的擂鼓中学和刘汉希望小学,在地震中完好无损,师生平安无事,而周围的许多建筑却是一片废墟(图1)。在汶川地震灾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反差明显的建筑, 同一个地震破坏环境,有的建筑垮塌成一片废墟,有的只是被破坏而没倒塌(图2,图3)。
  一般来说,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在成本上有一些增加。但如果全部被地震破坏,再重建,成本更大。如果再算上人员伤亡的损失,数字更大的惊人。
  一些国外的建筑抗震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在日本,他们赖以生存的房屋,地基、结构、用料都要符合防震要求,不符合地震部门提出的抗震要求的建筑,要无条件推倒重来。每个城市都有一个防范直径,遇到地震等灾难时,无论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有一个5分钟内可到达,能够容纳一定数量避难者休息和生活的场地。日本的理念是:学校是当然的避难所。2008年6月14日,日本岩手等地发生了7.2级地震,只造成了9人死亡、11人失踪和200人受伤的人员

http://www.gzsdzj.gov.cn/manage/content/docmanage/previewImg1.jsp?filePath=/tupianxinwen/fhywr01.jpg

 图1: 四川彭州市的白鹿九年制学校教学楼完好无损,旁边的建筑完全垮塌.

伤亡。死亡的人几乎没有直接由地震造成的,大多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滑坡)造成的。这样小的损失得益于日本完善的抗震建筑和应急救援系统。
  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17条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如果我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我们将会减少多少损失?贵州省2001年以黔府53号令颁布了《贵州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生命线工程(交通、电力、通讯等)、重要工程、特殊工程及能产生次生灾害工程,必须经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要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要经过省级以上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建设、交通、水利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要求归口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和抗震加固工作。但到目前为止,贵州省没能完全有效执行这些规定,不能确保重要工程建筑的抗震设防的实施。

二、防震意识需要增强
  在汶川地震中,半数以上的人在地震来临时手足无措,88%的人在此前没有接受过有关防震避震应急培训。80%的受伤者期待能接受一次大规模避震演习,更好的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俗话说,"宁可百日无灾,不可一日无防"。目前,地震的临震预报确实很困难。但预防地震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应对地震灾难时存有太多侥幸与麻痹心理。

 

http://www.gzsdzj.gov.cn/manage/content/docmanage/previewImg1.jsp?filePath=/tupianxinwen/fhywr03.jpg   

 

 

图2:四川棉竹的东方汽轮机厂。图片前端是垮塌了的楼房,造成人员死亡大;后端的办公大楼虽然损坏严重,但没有倒塌,造成人员死亡比较少。

 

 在汶川地震中,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是个特例, 全校2300名学生在1分36秒内全部从教室撤离到操场, 创造了无一伤亡的奇迹。这得益于平时该校师生的强的防震避震意识和严格防震避震技能的演练。在地震前,该校每年都要举行全校性的地震应急演练,并在地理课中增加了防震避震科普知识。该校校长叶志平在坚持地震应急演练时,一定是顶住来自很多方面的压力和非议进行的。
  我在美国加州学习的半年里,就经历过几次的应急演练。警报突然响起,要求所有人立即离开房屋,消防人员每一个房间检查警报系统是否正常,煤气和电是否全部关闭等。加州的中小学一年中要进行多次各种灾害的演习。紧急情况下来不及撤离教学楼的学生就要钻到课桌下面,教师可以站在门框下。有时间跑出楼外的,全体师生马上停止上课,由教师带领,按照事先计划好的路线撤离教学楼,到学校大操场上指定地点。这种防震意识,是旧金山地区在历史上2次大的破坏性地震得惨痛教训换来的。一次是1906年的8.2级地震,死亡2500人,烧毁28188所建筑;另一次是发生在1989年的7.1级地震,63人死亡,9人失踪,5000座住宅损坏。

 

 

http://www.gzsdzj.gov.cn/manage/content/docmanage/previewImg1.jsp?filePath=/tupianxinwen/fhywr05.jpg

 

图3:北川县城农村联合信用社。右侧办公楼完全垮塌,左侧的住宅楼只被破坏没倒塌

 

    贵州在5.12汶川地震以后,大家紧张了一段时间。但大部分人对贵州的印象是"贵州是稳定地区,不会有大地震"。造成这种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是:贵州有记录的历史资料确实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记录;贵州大多数是山区,过去一些破坏性地震往往发生在山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影响不大;为了"稳定民心",淡化了地震形势的严峻性。实际上,过去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发生。1875年发生在罗甸县的6.5级地震就接近7级。贵州的地震往往深度不大,虽然震级不大,但烈度比较大。1948年发生在威宁的地震,虽然震级只有5.8级,但烈度就达8度。随着贵州城镇化的飞速发展,贵州西部一些地震易发地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迅速增大。如果现在发生震中在县城附近等人口密集区的6级左右的地震,其破坏程度将会非常大。贵州近临云南和四川2个易发生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区域,如果在我省附近发生破坏性较大的地震,对我省的影响将同样会很大。贵州近几年建有大量水库,水库诱发地震的频度和强度也在增强。贵州90%以上是山区,岩层中软硬相间结构多,地震诱发的滑坡等地质灾害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因此,贵州的防震意识也要加强。
  我们对地震领域的很多东西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律等还没有完全掌握和预报。因此,地震的预防是非常主要的方面,防震意识的提高非常重要。很多我们认为很稳定的地区,发生了较大的破坏性地震,很多地区发生的地震远远大于原来认为的级别。四川的龙门山断裂带,有记录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大于7级以上的地震。都江堰在2000年以来就没有记录过发生7级以上地震。现在发生了8级地震,震中烈度达11度,但地震前该区的地震烈度划分为7度区。1976年唐山地震没有发生前,这个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是6度,地震时震中烈度达11度。重庆江北被认为是一般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地区,1989年11月20日在这个地区发生了5.2级地震。江西被认为是比贵州还稳定的地区,2005年11月26日在九江发生了5.7级地震。这一方面,对贵州的启示是很大的。由于贵州在近100年来,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而且地震烈度绝大部分地区被划分为5-6度区,因此认为贵州是非常稳定的。这种意识长期存在,一旦发生大的地震,我们将会措手不及。
(三)应急救援设备、装备、物质和人员等保障体系需要加强
  在汶川地震救援过程中,发生了一幕幕动人的场面。但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的是:通讯联系跟不上,灾区信息不能及时传出,影响政府决策和救援;应急专业队伍少, 配备的专门救灾工具少, 影响救灾的效率和效果。
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过后,四川省黑水、汶川、理县、北川等7个县的对外通信完全中断,瞬间成为中国地图上的7个信息孤岛。 5月13日下午1点30分左右, 在汉旺镇,芙蓉集团救护消防大队依靠"静中通"卫星电话,拨通了与外界联系的第一个电话。而拨通这个电话,芙蓉集团救护消防大队花了7个多小时的调试时间。 5月18日17点28分,黑水县干线光缆在连续奋战之下终于被艰难打通,7个重灾县对外移动通信就此全部畅通。
  参加现场救援和应急指挥的地震部门介绍,在地震发生后,电台是最有效的通讯工具。海事电话等卫星电话也是比较有效的应急通讯工具之一。
  在汶川地震的救援过程中,全国共出动13万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4.8万民兵预备役人员。他们抢救幸存者、转移受灾群众、医治伤员、运送物资、抢修道路、清理废墟、参加灾后重建,是一支令世人瞩目的重要突击力量。但遗憾的是,由于解放军缺少专业的救援装备,在抗震救灾中主要还是"镐刨、锹挖、肩挑"等土办法实施营救,大大降低了营救效果。
  现场救援人员介绍,生命探测仪、搜救犬、切割机等是很有效的轻型搜救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