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90--关于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地震

(2008-10-02 23:46:05)
标签:

四川省

理塘县

自512

10月2日

之期间

地震

杂谈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8bc3a701f758c410728da579.jpg理塘县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一、概况

   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距离州府康定285公里,距省会成都654公里。地处东经99°19′----100°56′,北纬28°57′----30°43′,面积14182.27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高城镇,海拔4014.187米。世界高城-理塘县城海拔401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8%。
  全县辖8个区、1个镇、23个乡、119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为47000余人,有藏族、汉族、纳西族、回族、土家族、彝族、苗族、羌族共8个民族。其中:藏族占94.26%、汉族占5.488%、苗族占0.41%、彝族占0.054%、回族占0.72%、土家族占0.7%、纳西族占0.52%、羌族占0.01%。
  理塘县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是七世达赖、十世达赖和第七、八、九世帕巴拉呼图克图和现任十世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帕巴拉.格列郎杰的故乡,也是蒙古国师三世哲布尊丹巴等高僧大师的出生地。因此,被人们誉为“中华高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

  理塘,藏语称“勒通”,“勒”意为青铜,通“意为草坝、地势平坦,全意为平坦如铜镜似的草坝,以境内有广袤无垠的草坝得名。理塘,藏语译写语音,历史上曾汉译为:李唐、里塘等。

    理塘县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系东南边缘,沙鲁里山脉由西向南延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个地貌景观呈山原类型,分为高原山原面,高原山原宽谷和高原山原峡谷部份。主要山脉有格聂山峰,海拔6204米;肖扎山海拔5807米;克麦弄山海拔5780米;库尔岗中山,海拔5601米。主要河流有无量河(理塘河)、热依河、君坝河、桑多河、呷柯河、霍曲河、白拖河、那曲河、拉波河、章纳河、日西河,均属金沙江水系。区域内部地貌日趋复杂化,地形成呈显的垂直分带,由低到高依次出现中山、高山、极高山等类型,在山地窄谷、宽谷和高山顶部夷平面又出现台地、多平坝、高山原类型。
  理塘气候属高原气候区,基本特征为:气温低、冬季长、日照多、辐射强、风力大、水热同期、蒸发量大、干湿季节分明。平均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25.6℃,最低气温-30.6℃,年平均地面温度5.9℃,年降雨量为722.2毫米,无霜期仅5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37.7小时,日照多,辐射强,年太阳辐射量为159.4千卡/平方厘米,冬季干冷漫长,暖季温凉短暂。

 

二、10月2日地震的情况

据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10-02 19:44:34.1 在四川理塘(北纬29.91,东经99.62) 发生2.1级地震。

据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10-02 16:06:51.0 在四川理塘(北纬29.89,东经99.63) 发生2.0级地震。

1290--关于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地震 注:图中红点为10月2日两次地震的震中大致位置

 

三、震中位置与周边关系

西边:紧靠甘孜州最西边的县——巴塘县,该县的西边即西藏自治区,分别与贡觉县(巴塘县西北)和芒康县(巴塘县西南)相邻。

南边:与甘孜州的乡城县、稻城县以及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相邻。

东北:与甘孜州的雅江县相邻。

北边:与甘孜州的新龙县相邻。

 

四、512大地震发生后——10月2日中的相关地震情形

9月9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发生3.0级地震(注:该次西藏台网没有公布)

察隅县相对于理塘县而言,位于理塘县的西南方向,两县城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约245公里。

甘孜、新龙交界 2008-09-08 08:08:56.78 2.1 31.55 100.05

这次甘孜、新龙交界处地震震中位于理塘北方向,距今日理塘地震的震中,地图上直线距离约为170公里。

四川康定 2008-08-31 06:06:24.5 1.7 30.55 102.01

理塘县距康定约为190公里。

理塘 2008-07-27 13:26:32.3 3 29.82 99.65
相距今日地震66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