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52--仁和-会理6.1地震序列报道(4)

(2008-08-31 07:35:58)
标签:

震源

震级

地震预报

烈度

地震序列

会理

杂谈

http://news.QQ.com  2005年10月09日11:33   大洋网  评论()

  大洋网讯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的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

 

  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我国的地震预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其明确的任务性,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第四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做过短临预报,因此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但是从世界范围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政府。属于地震系统的任何一级行政单位、研究单位、观测台站、科学家和任何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几个常用地震术语
http://news.QQ.com  2005年10月09日11:30  东北网  评论()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宏观震中--地震时,人们感觉最强烈、地面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

 

  极震区--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震级和烈度
http://news.QQ.com  2005年10月09日11:34  东北网  评论()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