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42--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预防(1)

(2008-07-14 20:22:47)
标签:

地震活动

震情

地震预测

形变

水氡

松潘

杂谈

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
预报、预防资料长编
《四川省志·地震志》编辑组

松潘、平武地处西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缘、岷江南北向构造带东侧和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西缘的复合部位,系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岷江和涪江上游。境内群山连绵起伏,峰峦重叠,最高峰雪宝顶5588米,地势随山脉走向往东南倾斜。整个山地受河流侵蚀、切割,山高坡陡,沟谷纵横。这里森林茂密,资源丰富,藏、汉、回、羌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发、经营着这块宝地。松潘、平武及其毗邻的茂汶、北川、南坪等地,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二年)、1630年(明崇祯十二年)发生地震,"河涨水赤,山崩城倒",坏人庐舍,压死兵民①。1933年8月25日茂汶叠溪地震,城镇陷落,群山崩坠,岷江断流,积水成湖,酿成巨患①。建国以来,北川、松潘漳腊等地亦曾发6.2~6.7级地震,严重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利用。1970年2月24日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大邑、芦山间发生6 1/4级地震后,四川省建立起地震机构开展了地震工作,并陆续在灌县、松潘、汶川、茂汶、马尔康等地设置了地震监测台站和群众业余测报组织。在松潘、龙门山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调查和对地震活动的综合研究以及地壳形变、地下水氡含量、岩石视电阻率、地磁、地应力等前兆手段的综合观测工作。1975年对茂汶、马尔康、松潘、南坪一带还做了大面积水准复测工作。这为分析、研究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收集和积累了较多的基础资料,为发展地震预报和科研工作创造了条件。

(一)

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后,四川和整个西南出现了新的地震活动高潮。1974年永善-雷波发生7.1级地震;四川省地震部门在一些会商会议上根据地震活动性等情况的分析,曾提出松潘、茂汶及甘、川交界地区存在有大于6级地震的危险性②。经过一年多观测和震情的发展,1975年11月20日至25日,四川省地震部门在成都组织召开了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议,就全川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审议,着重对松潘、茂汶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讨论。主要的异常资料有:

炉霍7.9级地震后,松潘、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显著增加,在1975年小震活动沿龙门山构造带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且在松潘、南坪、北川、茂汶、黑水之间形成一个地震空区②,空区边缘的松潘、南坪,已于1973年5月至1974年底相继发生过4次5级以上震群型地震,最大为6.2级,据以往大震前地震活动图象,预示松潘、南坪、茂汶有发生大地震的危险;从1972年起,松潘、平武、茂汶、北川一带出现近4年的地震波速比异常,该区大小地震数目的比例关系也有异常变化,估计未来地震在6.5级左右②。
1975年7-9月对松潘、茂汶、马尔康等地进行有910千米的水准环的测量(其中686千米有复测结果)表明,自1958年以来,17年中总的变化是松潘以东上升,以西下降,垂直形变最明显的是松潘至南坪150千米的测段上(测线是沿北北东方向断裂布设),表现出强烈的差异运动,形变梯度最大是松潘以北约50千米一段,相对变化达302毫米,形变梯度达0.6毫米/千米·年,差异运动速率平均每年达20毫米。同年9-11月对松潘、南坪测段进行复测,平均上升11毫米,每月平均速率为5.5毫米②;松潘台短水准在1973年前,一直是缓慢下降,3月份以后,出现反向运动,曲线急剧上升有4.0毫米,断裂活动明显,与海城地震前金县短水准资料有相似的异常现象②。

松潘台水氡与该台短水准异常一样,也是从1975年3月开始上升变化,其幅度约10埃曼,达28.7%,至11月始由上升转向下降②。该台岩石视电阻率也有趋势异常反应,异常幅度约3%左右(前几次中强震前异常幅度也小)②。

此外,从气象资料整理分析中,发现1974年沿龙门山构造带是一个干旱区,1975年旱情瓦解,灌县、茂汶、汶川则变为一个涝区。根据旱震关系估计,龙门山构造带中段和北段可能有地震危险②。1975年秋、冬,松潘县镇平、南坪县罗依等地出现地下水变化,前者地表冒出大股泉水,后者泉水水量减少②。

会商会议认定了上述异常资料的可靠性,并就未来地震的地点、震级和时间作了估计:依据形变测量和小震震中分布呈带状资料,提出地震离松潘不远,一是松潘至茂汶,一是甘、青、川交界②;从形变及其他前兆资料,结合近年松潘已发生过6.2级地震未改变其变化趋势,粗略估计震级将大于6.2级。就形变经验统计公式计算,震级为7.2~7.4级。以松潘台跨断层的短水准和定点水准观测资料较之于海城地震前金县水准异常资料,用双力偶震源形变场和倾斜场理论计算,未来地震危险可能距该台40~80千米,震级是6.3~7.3级②;借鉴于海城地震前,多种前兆手段在转折后两个月发震,永善地震是转折半年后发震,结合松潘短水准及其他前兆手从1975年11月起,异常变化速度减慢,预计半年后可能发震,若持续的时间长,震级可能会更大②。

四川省革委地震办公室和国家地震局成都地震大队根据以上资料的综合研究和估计,在1975年12月9日发出《关于我省及邻区1976年地震趋势的初步意见》提出:1976年上半年松潘、茂汶地区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若果地震发生在甘、青、川交界地区,震级将会大于6级②。

1976年1月,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议进一步研究四川震情,肯定了上述意见。同年2月,国家地震局在《关于一九七六年地震趋势的意见》中指出:"在川、青、甘交界一带存在发生较强地震的背景下,尤为值得注意的地段是川北的松潘至茂汶和青海的花石峡-都兰-乌兰一带"③,并将其列为全国第二个重点加强监视的危险区。

(二)

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为了加强这一重点危险区的震情监视,四川省地震部门协同当地政府,迅速增建了平武、南坪地震台,开展测震和水氡等观测。同年4月,四川省召开了全省地震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对松潘、茂汶地震区和川滇重点监视区的工作。随即,温江、阿坝、绵阳等地、州也相继召开地震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了群测群防工作。在此期间,地震部门多次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到松潘、南坪、茂汶、江油等10多个县,协助当地宣传组织群众,扩大群测网点,落实各种宏观异常现象。根据大邑、邛崃、崇庆和彭县、茂汶等地出现的一些地下水变化,冒气、冒火等异常现象,4月27日,四川省革委地震办公室和国家地震局成都地震大队发出《震情通报》,再次提出"对甘、青、川交界地区松潘-茂汶及其附近地区和川滇交界地区地震监视预报工作要加以注意。各台站、各群测点都要加强值班制度,加强分析研究工作,特别要加强简易地电、地下水、动物习性等异常现象的观测(察),发现短期和临震异常现象应及时落实、及时会商、上报"④。

5月29日,云南龙陵、潞西发生7.3和7.4级地震,根据以往云南大震与四川地震有相互呼应的关系,尤其是滇西、滇西南地震与四川松潘、龙门山地震关系更密切,引起了四川省地震部门严重注意。结合四川北部一些监测手段异常大多趋近结束,沿龙门山地震带中南段及其附近地区地下水、动物习性异常逐渐增多等情况,6月12日,四川省革委地震办公室等向国家地震局、四川省计委、省军区呈报了《关于我省近期震情报告》,着重指出"近一、二个月内我省龙门山断裂中南段,即茂汶、北川-宝兴、天全、芦山一带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6月中、下旬尤其要加以注意"⑤。嗣后,地处龙门山地震带上的阿坝、绵阳、温江、雅安等地、州在温江召开了专群结合的地震工作会议,并沿龙门山广泛组织、建立了一批地震宏观观察哨,对一些泉水、牧场、动物园进行专人观察。6月18日,中共四川省革委地震办公室党委发出《立即行动起来,捕捉当前大地震的紧急通知》,要求各专业台站、地震野外队、地震仪器厂及所属班、组,"紧急行动起来,认真加强震情监视,百倍提高警惕,作好地震的预测、防震、抗震等各项工作",要求"各台站要尽一切努力保证现有的各种观测仪器的正常运转,切实加强资料的分析研究"⑥。各台站、野外队等专业人员认真加强了专群结合,深入预报现场,调查核实异常,主动向当地政府提供情况,并在人力、物力、设备、车辆等方面作好了应急准备。
国家地震局、中共四川省委对四川出现的震情非常重视,6月23-28日,国家地震局和四川省革委地震办公室,在成都组织召开了来自省内外33个专业单位的代表参加的《南北带中段近期地震趋势会商会》。会议就地震、地质、物探、地形变、地磁、地电、地应力以及沿大邑、邛崃、崇庆等县的地下水、动物习性异常等各方面观测(察)资料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提出:"近一、二个月内,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断可能发生六级或大于六级地震。其中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强烈的茂汶-北川地区,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灌县、大邑、邛崃地区更要特别加强监视"⑦。并就增设流动台站和新上监测手段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提出了积极建议⑦。中共四川省委根据省地震部门的汇报和会商中的一些同志认为有七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发出紧急文件指出?quot;我省龙门山断裂中南段近期可能发生七级以上破坏性地震"⑧,要求各有关地、市、州、县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党组织,"加强党对防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认真吸取海城、龙陵地区防震抗震经验,扎扎实实地把本地区的防震抗震工作做好。特别是人口稠密地区和重要企事业单位更要加强群测群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损失"⑧。专业队伍"要迅速增派人员深入地震宏观现象显示频繁的地区,同地、州、县监测台站及群众测报点、宏观哨的同志一起,共同搞好群测群防工作,尽力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⑧。由于震情的不断发展,地震知识的广泛宣传,沿龙门山断裂带出现的宏观现象,不断向地震部门报来,这为分析、判定地震信息提供了重要资料依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