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93你信?--8月1日前入住安置房

(2008-07-01 08:37:31)
标签:

装修

活动板房

龙门山镇

龙池

彭州

杂谈

原文:网友质疑:8月1日前入住安置房是政府作秀?

http://cd.qq.com/a/20080630/000008.htm

高温加暴雨施工进度慢

这段时间,我和几个朋友一直在都江堰、彭州和崇州三市灾区进进出出,以志愿者身份做一些社会调查。三地现在都在加快活动板房的建设进度,广播里也天天在报这里完成了多少套板房,哪里多少人住进了板房。今天更是说,三地所有受灾群众要在8月1日前都住进活动板房。但据本人的了解,目前三地已完工交付使用的都还是小部分,大量的活动板房还处于修建,甚至是平整场地步骤,加上高温和随时会来的暴雨,板房进度并不是很快。要在8月1日前让所有人都搬进板房,成都这个牛皮怕是吹大了。

5·12大地震后,全国各地援助的帐篷让灾区群众有了暂时的遮风避雨之所。但住过帐篷的人应该知道,帐篷里住起并不那么舒服。那些逃离生死的村民,现在不得不面对另一个让他们痛苦的事:夏天来了,帐篷内的温度比外面高出5℃以上,闷热不堪,加上山区湿度大,一到中午,帐篷就像一个大蒸笼。很多村民不得不跑到树下躲阴。

早一天住进板房当然是好事,然而修建毕竟有个过程,成都市政府说8月1日前让所有村民告别帐篷,住进活动板房,这怕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质疑2

龙池路损严重板材运送难

以都江堰受损严重的龙池镇为例,从紫坪铺进入龙池,幸好龙池隧道还可以通行。过了隧道,山那边的路损毁非常严重,有一段至今还未抢通,现临时从另一山坡处开了一条路下去,普通小车通行都非常困难,更别说运送材料的大车了。进入龙池,沟两边的山体白成一片,到处是滚下的落石。据了解,龙池共需900多套活动板房,目前仅完工几十套。建设所需的材料什么的都还没有到位。本人在龙池指挥部旁一被规划为安置点的地方看到,整个场地还是一片荒草。只有四周插着的彩旗和一个插在沙堆上的牌子,表明这里会是一个安置点。旁边帐篷里一名大爷说,这个地方前天还有挖挖机来挖了几下,昨天不知什么原因又没来了。

援建单位双流县一工作人员对我说,他们主要负责三通一平,但目前的困难是高温和暴雨,路随时都在断,所需材料运不进来。还有就是地质灾害评估搞了几轮。“龙池这地方,找个没有灾害的地方作安置点,太难了。”他说。至于何时完工,这名工作人员说他也不晓得。

 

质疑3

没有一个多月不可能交付

在彭州景山安置点,据工人说,这里总共将要修建1270多套活动板房。两名工人正在给排水沟抹水泥。问到何时会完工,一名工程监理表示,他们负责的基础部分,比如安置点的道路、排水沟等,可能10多天就会完工,但板房主体部分可能还要一段时间才行。“已搭建好的板房,里面的地平还没做,还要通水通电,要配套其他设施,这是一部分工作;上头还有很多板房还没开始搭建,工作量更大。”他估计,没有一个多月时间,根本不能交付使用。

在彭州新兴镇的易家坡和鹭坪两个安置点,都才刚刚完成场平,工程技术人员正在指挥放线,为修建活动板房做准备。

“虽然板房搭建看起来很快,像堆积木一样,但实际上还是得有一个过程,比如要平整场地,要三通,安置点道路,厕所、厨房等都要配套好才能交付使用。正常情况下没有个把月是完工不了的。”安置点一名工作人员表示,8月1日前要全部交付使用,那么至少7月下旬就要完工,这对于刚刚开工的安置点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质疑4

路烂屋漏配套跟不上

以都江堰幸福家园安置点为例,报纸都在报,说是5天就修好了。这让很多人以为活动板房修建起来很容易。其实,幸福家园我也去看了,修建速度确实很快,但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比如由于排水处理不好,那几天下雨,很多活动板房内进水,大家只好撤出来,重新打地平施工。个别活动板房屋顶漏水,只有重新打胶。下大雨那天,本人正好在幸福家园,由于板房的盖板太短,雨直接飘到屋内,援建单位不得不冒雨加装雨棚。同样是幸福家园,由于路基修建仓促,一下雨就满地是泥,原来干干净净的板房,弄得到处都是泥巴,看上去非常不爽。

在彭州景山安置点,虽然板房已经搭建完毕,但一名负责后期工程的工作人员仍然表示,将会有一段时间才能交付受灾群众使用。“你现在看到的只是壳,受灾群众要住进来,厕所、厨房等都要配套,不然安置点就会乱成一团糟。”这名工作人员说,别看厕所、厨房、淋浴房与住的板房相比,建筑面积只占小部分,但由于涉及水处理,实际上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家里装修都知道,卫生间、厨房比较麻烦,安置点也是一个道理。”

质疑5

临时选址下水管道不通

另外一个麻烦就是地下排污、排水设施的问题。由于安置点都是临时选址的,不像城市,有完善的雨水、污水管网,接通就行。安置点在这方面就需要事先一一规划,不然交付使用后排不出就非常麻烦。本人在几个安置点都发现由于排污系统不畅,活动板房完工再返工,淘神费力。

还有一些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如卫生站、商业设施配套、通电、通气等,看起来是小事,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就成了大事。还有很多东西在考验着政府。

所以,别以为搭几块板子就可以叫做安置点了,安置点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一一解决,并不是政府规定一个时间,就能一蹴而就。

所以我说,8月1日让所有受灾群众住进活动板房,除非有如神助,不然就是政府吹牛。

 

网友顶帖:只有1个月了,真的有点悬

鱼娘: 8(不)可能8(不)可能~~绝对8(不)可能~~

yhBB:哈哈,总算有人出来说话了,我早就觉得不太可能在8月1号前弄完,那么多人要住进去,再是板房嘛,也还是要铺水泥地噻!再说,这个天气,工人也遭不住嘛。

达达娃:唉,人要知足,国家也不容易哈。

lieba:要不得哦,不光是要按期竣工,还是要把质量弄上去,这些群众流离失所本来就很苦了,一定要让他们安心住进政府提供的安置房,最好以后能有空调这些设备。今年的夏天的确太热了……

欢欢:就是哈,这样的条件,要建那么多人住的房子,只有1个月的时间了,可能真的有点悬……

匿名:工作繁杂,这样看来8月1号估计是有点恼火了。

hhe:板房问题不大吧,后续可以慢慢完善噻。

 

部门回应

施工进度不一

一定实现目标

日前,成都市委、市政府下达决战目标:一定要确保全市住房倒塌和严重毁损的受灾群众在8月1日前全部入住过渡安置房。针对“革命的老刘”博客中的说法,都江堰、彭州等地安置点负责人进行了回应。他们都表示,有信心、有能力确保“八一目标”的实现。

龙池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程文学———

材料一到位搭建就非常快

负责龙池乡活动板房建设的龙池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程文学表示,由于地处山区,选点要反复权衡,多次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各个点位有快慢,但肯定能在7月25日前交付使用。

程文学说,龙池乡一共7个集中安置点,由于整个乡大约只有1000多人需要入住活动板房,所以每个点的规模并不大。7个安置点中,有一个即将完工,剩下的有5个已完成场地平整,正在用水泥打地平。只剩下一个安置点,由于高压线经过上空,存在安全隐患,经过协调,高压线移线工作正在进行。所以耽搁了一点时间,场地仍在平整中,但很快就可以完成。

“目前,我们几百人正在加班加点做的工作就是砌堡坎、打地平、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7月初,援建方将从上海拉来活动板房所需的所有材料。”程表示,只要基础设施完成,材料一到位,板房搭建就非常快了。

关于道路和暴雨可能带来的影响,程文学坦陈“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太大。他说,目前,安置点所需的泥、沙子、砖等材料都运到安置点了,活动板房所需材料运送也比较迅速,“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7月25日交付使用没有问题。”

彭州市建设局局长周启双———

哪里有需要重点突击哪

彭州市建设局局长周启双说,彭州一共有130个集中安置点,除了几个点还在平整场地外,其余的都已开始板房的搭建工作。至于网友所说“安置点的基础设施配套需要很长的时间”,周启双认为,每个工地有每个工地的情况,不能因为某一个地方慢了一点就认为不能完成任务。“并且,哪个地方有需要,我们就会突击哪个地方。网友所担心的情况,实际上是对建筑方面的不了解。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确保‘八一目标’的实现。”本报记者马天帅

进度

顾不上吃饭

连熬5通宵

泡烂3双鞋

都江堰在建最大规模安置点正加紧施工

都江堰市灌口镇高埂一区、高埂二区,总共需修建5000多套安置房,安置2万多人,这也是都江堰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安置点。为保证入住,灌口镇廖副镇长甚至立下军令状:“7月2日前,一定要让一区1万余名居民入住,到时,保证水电都是通的,可以上厕所,可以洗澡,可以做饭。”而高埂二区,7月25日前肯定要完工交房。

高埂一区

赶修厕所厨房泡烂三双鞋

高埂一区是安徽省的援建项目。施工负责人安徽伟宏钢结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辉和他的90多号人从5月23日进场开始,每天都在战斗。现在他正忙着勘测厕所的修建位置。7月2日,1万多居民就要搬进来,可现在20个厕所,大部分只平整了地面,安了下水管道,既没搭板房,也没有蹲位,冲水水管也还没安。

连续几天大雨让工场一片沼泽。姚辉和大家一样,顶着大雨,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地里,都不敢放慢施工进度。为此,他的三双皮鞋都被泡烂了。

“我们今天开了协调会,厕所、厨房一定要在第二天全部安好。”姚辉眉头紧皱。总之不管怎么样,明天一定要把所有配套做完。说到这,姚辉抬头看了看天,又习惯性地皱眉:“等会儿可能要下雨,速度又要加快了。”

高埂二区

深圳开来水泥车修车变泥人

下午2时10分,离高埂一区不到1公里的高埂二区安置点,遍地碎石砖瓦,一脚下去漫天灰尘。一台“巨无霸”车停在这里,陈吉全和几个施工人员翻上爬下“摆弄”着车。一旁,地上的盒饭已经凉了,一件纯净水几乎没人动过。

“这台车叫水泥高泵车,专门搅动水泥制造混凝土的,可现在水泥太干了把管道堵了,我们得赶紧把管道疏通。”陈吉全很着急,他满脸都是水泥渣,裤子、衣服、鞋已分不出颜色,整个人就一“泥人”。他并不是建筑工人,而是从深圳赶来的志愿者,而这台车是深圳一建筑公司钱老板亲自开来支援的。“我们过来已一个多星期了。”

“你还是吃口饭嘛,我们先弄到。”连早饭都没吃的陈吉全听到同伴劝告,才拿起盒饭刨了起来。5分钟饭就见底了,来不及喝口水,他又整个人钻到了车底。“1个小时解决问题!要不然太耽误工期了。”

熬几个通宵24小时开工

50岁的仁寿人吕榜元头戴一顶草帽,穿着雨靴,头也不抬地用模子平整混凝土地面。他的胳膊被晒得通红,大颗大颗的汗珠从头顶滴到脖子上。作业时,他很小心地把一些混在混凝土里的小石头挑出来。

“肯定要赶时间赶进度,这点热算啥子嘛!”吕榜元笑着说,早点把房子盖起来,家里人也会高兴,况且好多人都很拼命,他也不能松懈———上午,一名叫廖伟的工人才因中暑被送到了医院。

平整水泥地面的工作是由四川志德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承包。工地负责人蔡松说,他们6月18日进场,可一进来就是连续几天下雨,之后都是24小时通宵作业。“我自己都熬了5个通宵了。”7月10日前,所有的场地平整和水泥路面必须完成。

蔡松说,他现在眼睛随时都不敢闭,由于场地高低不平,最大落差竟高达4米多。地面不平,板房就无法修建。他们想了一个点子,用碎石头把地基垫平,再涂上水泥。一个星期内,他们用了20多台车来平,可有些地方还是必须人工完成。“今天可能要下雨,必须赶在下雨前多做一点,剩下的明天必须补完。”

本报记者赵倩

腾空地

床垫电视都不要了

赶紧推了宾馆腾地

彭州龙门山镇最后一处安置点昨开建板房

截至昨日,彭州龙门山镇9个活动板房集中安置点全部在建。最后一处集中安置点昨日进入板房安装阶段。镇干部表示,虽然面临诸多困难,板房建设进度不及平坝地区,但他们一定能完成8月1日前建成的任务。

宾馆老板让地建房

缺地,是龙门山镇建活动板房集中安置点的头号难题。前几天,一支外地援建队伍托龙门山镇副镇长杜强找一片搭帐篷的地,杜强绕镇跑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一片开阔的地。杜强说,地震后,龙门山镇适合成片建活动板房的开阔地段不多。有的地方,是村民受损的房屋,很多村民坚持不肯让出地。有的地方是耕地,村民要留着七八月收获。

 

龙门山镇团山村八社,鑫光苑安置点计划建400多套活动板房,已建成270多套,约1200人将入住。镇上选择在一个房屋垮塌、裂开的宾馆处设立百亩的安置点。地势上,这片开阔地比较安全。原来宾馆的给排水系统是现成的,而且这里绿树成阴,又不潮湿。

地震前,夏天来这里避暑的游客爆满。老板王建是否愿意让出地?镇党委书记刘廷凯试着打了电话。“无偿、无条件拿给你们!”王建居然一口就答应了,“外地的人都跑来援助我们,我们本地人还讲啥条件?镇干部进沟里救人时,命都不要,我们做这些,应该的。”

宾馆里还有几百套床、床垫、电视等。考虑到建房要抢时间,王建表示,要推倒就抓紧吧,里面的东西就不要了,免得耽搁半个月。最后,他只搬出两台电视机。

做表率说服村民让地

昨日,一车车活动板房材料终于运到了团山村六社———这是龙门山镇最后动工的一处集中安置点。

地震后,镇上选择在这里的一片废墟上建房,但要说服村民把原来的宅基地让出来很不容易。社员张光和主动站出来,召集社里的党员,给社员们做思想工作。

“住帐篷,一下大雨就要淋雨,老老小小咋住啊?”地震前,张光和与副镇长杜强还是“冤家”,两人吵过架,甚至差点动手,但为了修活动板房,两个人却一条心了。

张光和的房子,原本立在板房地一头的地基上,值好几十万。“平了!”张光和淡淡地说,这房子是他主动提出要推平的,里面很多家具都没有弄出来。“我要带个头。我私心重的话,社员谁还信我啊?”

有一户剩下两间房子不愿意推倒,做了两天思想工作说服了户主。另一户的围墙也挡住了用地,最后还是张光和的一句“我家废墟里的东西都值十万,你那些算啥”起了作用。

本报记者余文龙摄影报道

 

除了部队以外, 除了征税\收费以外,政府做事没有任何时间是对兑现的。理由很简单,政府做事的科学规则是:1、高呼口号,唱高调;2、欺上瞒下,先把哄住人走了再慢慢干。地震救灾,灾民安置走了三条路,1、帐篷;2、板房;3、重建。问题在于:不论那种房都要解决地质问题,都要平整,无次生灾害。帐篷自然不了长久住,但具有移动性强的优点,汶川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在外自搭篷居住半年以上,都是经过的,目前自512正好过去50天,建活动房还来得及,因此没有必要限制或搞统一时间的“政绩”,官员们对目前的政绩有了惯性,事事都那样,也可以理解。至于板房在今后对于搞“农家乐”到是有用,前年三月春天去了喇叭河,当晚就住的是板房,也有空调卫生间,但只住一夜,对于百姓长期长久居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对于重建“永久性”房屋,估计是个非常具体的事情,这里一是资金,而是物权,这些问题或许城市中好解决,而农村就很困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