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汶川大地震第8天(142)--主震、余震和前震

(2008-05-19 01:28:37)
标签:

主震

前震

余震

震源

烈度

江油

杂谈

5.12大地震,在成都,首先感受的是混合震动,也就是纵波与横波的同时作用给人的感受。似乎可以说,在此之后的13日下午3点07分的映秀镇6.1级以及5月18日凌晨1点08分的江油6级地震,给人的感觉基本能够感觉的主要是水平晃动即横波作用。

 

那么是否意味着近20多次五级以上地震都是余震,而不是新地震。应当说,对映秀镇6.1级与江油6级均称之为余震似乎不太妥当。从某种角度上讲,余震应与主震同一地带或称震区。而前者6.1级与主震是同一地带,地震点几乎重合(国家报道较汶川偏南一点,而512大地震,震中实际上就在映秀镇一带),而后面的江油6级则不是(微观)或不完全(宏观)同一个地带。应当注意的状况:

    1、江油6级地震表明,地震的发生趋势与国家地震局预测的地震将向北(西北或东北)方向移动是一致的,从纯语文的角度上讲,地震移动就不应当是余震,而是一个新地震。2、国家地震局称本次地震的地域较宽,约300公里,此时如果将300公里看成一个地带,那么江油还在此地带中,则它还是余震范畴。3、还有一个问题是,专家们称汶川大地震的震源距地表10-12千米,却远远浅于浅源地震的70公里,故破坏程度高,但浅源地震的范围都很小,这就不符合本次大地震对全国范畴内的破坏及影响。

 

从震型看,本次5.12大地震应当是“主震余震型”+“震群型”,是破坏强度即烈度较高的地震灾害。最后于18日,国家地震局将震级由于7.8级修正成了8级,实际上主要是想修改烈度以适应灾害程度,但这已是第二次修改了,当天就从7.6改成了7.8级。

 

一般说,成都市区本身不是地震直接破坏的区域,似乎也不再此地震带上(微观),那么地震区域内的余震是否对成都市区建筑物构成灾害性破坏?(1)如果仅仅是低级别的、横向地震波的影响,应当影响不大或不太大;(2)如果是新地震,级别高且伴随着纵横波的作用,破坏就一定大;(3)在已过去的7天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晃动至少已有近500余次(实际余震高达4000余次),比较明显的感觉在前4-5天中几乎达到每小时3-4次。人们对水平晃动感觉明显,如人们感觉512地震时房子倾斜度达到30度,有人甚至感到恶心,头晕,这主要是人们对水平晃动的感觉。而纵波力大破坏大、传播时间短,消失快,故多数人或者从未遭遇过地震的人来讲,是不容易感受到的,或者不能作出正确的感受判断。因此,实际上,强烈的“余震”都伴随着纵波,至少映秀镇6.1级地震给本人的感觉就是有明显的垂直振动,时间非常短最多2秒钟多一点,而水平晃动的消失过程也很“长”而缓慢,主要是人们没有感觉到罢了。(4)即使是余震,烈度高了一样的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如果说:(1)余震是主震后的地震,那么如何确定主震就有问题,因为大地震之前就有震动,即前震。(2)余震是主震后的一系列小地震,那么如果在主震后又出现一个高过前定为主震级别的地震,又如何称呼?(3)地震应当说都地壳运动之原因,应当说,主运动结果形成的高级别地震或以称为主震。如果运动最终释放能量被表现为一系列高级别地震,以致人们无法区分主震,即为群震。因此,称主震、余震、前震从某一种角度上看,没有实质意义,而仅仅是一般区分。区分的结果,往往给人们千万了余震不强的错觉,这是存在问题的。

 

18日天黑下来,不少朋友打来电话,称听说今晚有大地震,来探分析。知道他们的担心与听说是源四川地区地震周期为7天,今晚正好7天,因此担心。实际上,“周期说”来源于76年的松潘地震,这是一种经验说,目的是否是周期,是否存在周期的自然规律,现在还是问号。当然无法向朋友们解释这些理论或争论的高度或然性问题。其实人们担心的是未来,预期的问题,17日晚(18日凌晨1点08分前)江油6级地震,没有造成成都市区的破坏,自然大家就不担心了。而江油地震前,在数千次余震突然静下来,那是最可怕的(“静下来”或“缓下来”被快速解释为有规律衰竭是存在问题的),表明运动可能正在集聚能量,或者暂时达成平衡,一但释放出来级别都很高,因此江油6级地震是技术部门作了预测的,实事证明,地震部门的预报是正确的,这才是科学证明的结果。

 

目前除了依靠设备监测与技术分析外,其余的问题只有留给时间去证明,让时间带走、消磨人们内心的恐惧,让我们对人类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什么叫主震、余震和前震?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的总称。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地震序列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震型:主震的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2)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的;(3)孤立型(单发性地震):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也几乎没有余震。

 

什么叫余震?

余震是在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小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有一系列余震,其强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进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出现的时候是大震以后.但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本文来源 www.ieeye.com 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什么是地震云?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

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地震等级划分以及世界大地震全纪录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From ( www.ieeye.com ) From to: http://www.ieeye.com/post/yuzhendizhen.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