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大厨 | |
| |
作者: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 | |
2006年1月26日 | |
| |
男 性世界中的奇葩 39岁的吴涛(音译)生性开朗、体格健壮,是一个13岁儿子的母亲。她也是长沙一家著名餐厅的主厨、全国烹饪大赛的金牌得主。 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在中国家庭里烧饭做菜的大都是妻子或母亲,而在专业餐厅,妇女 “掌勺”的却不多见。吴涛的工作似乎是举手之劳,但事实上,她却是一名非同寻常的女性。 http://www.ftchinese.com/sc/scimages/btn_read.gif
只要走进中国任何一家大餐厅的厨房,你就会看到一长排的锅台,台前站着一长排的男厨师,火苗从煤气炉中窜升,而厨师们则在快速翻炒着锅里的菜。 在厨房的其它地方,副厨师长也几乎都是男性,他们来回穿梭着,既要切菜又要配菜。在餐厅里烧饭做菜从来都不是一项适合女性干的活。 在中国,专业烹饪有白案和红案之分:白案指面点制作技艺,红案指其它菜肴的烹制。即便踏入烹饪行业,女性也都通常专做白案或冷菜,很少有人做到更高层次的。 10年前,当我在中国一所厨师学校学习时,班里有近50名学生,但连我在内只有三名女性。虽然我们也和班里男同学一起学了包括炒菜在内的所有手艺,但另两名女同学都不打算当炒锅厨师。一个想今后做冷菜,另一个的丈夫在美国读博士,她想在中餐馆找份临时工。 我研究中国美食和烹饪已有十多年,去过中国许多餐馆的厨房,而吴涛是我遇到的唯一一名女炒锅厨师。 高级烹饪行业里男多女少,对此,最常见的解释是女性缺乏必要的体力。即使用国际标准来衡量,中国餐馆的烹饪活也是非常累人的。高级厨师要忍受高温,在煤气灶(或烧炭的灶台)前连续站上好几个小时。同时,手里还要“挥舞” 里面盛满菜的大炒锅,锅里更有滚烫的热油。 厨师们需要单手握锅,时上时下翻炒锅里的菜,另一只手拿着一只长柄勺或一双筷子。(我是在一家餐厅厨房里第一次听说女性体力无法胜任厨师工作,我当时认为这是中国传统的性别歧视,因而对此嗤之以鼻。随即,有人让我用一只手拿起里面盛满菜的又大又烫的炒锅。惭愧的是,我拿不起来。) 创造烹饪历史的女性 一些女性在中国烹饪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大家所公认。 苏欣洁(Yan-kit So)在其著作《中国传统美食》(Classic Food of China)一书中讲述了两名此类女性的故事:在10世纪,有位名叫范正(音译)的尼姑从一组名画及其附诗中获得灵感,制作出一些冷菜,令那些赴宴的客人大为惊叹;12世纪时,有一名女性的厨艺相当精湛,后来成了事实上的宫廷御用大厨。 在南方城市杭州,有道味道鲜美的名菜“宋嫂鱼羹”,用醋和胡椒粉调味而成,并加入生姜,里面有鲤鱼片、火腿片、香菇丝和蛋丝。这道菜得名于12世纪当地一家街边小摊主的姓名。摊主做的鱼羹非常可口,远近知名,并吸引了皇帝的注意。 另一道由女性创制的、蜚声国际的佳肴是“麻婆豆腐”。“麻婆豆腐”用的是豆腐、辣瓣酱、牛肉末和让嘴唇辣得发麻的四川花椒,是一个“辣的大集合”。19世纪,四川省府成都一家小饭馆的店主发明了这道菜。这名姓陈的店主长得并不好看,脸上长满了麻子,但她却用这道菜温暖了许多人的肠胃。如今,“麻婆豆腐”不仅成了四川名菜之一,而且在从东京到纽约的中餐馆里,也是人人皆知。 幸运 + 毅力 + 个性 = 成功 除了宋嫂和陈妈等个别有名的女性,中国烹饪文化中鲜见女性的踪影,女厨师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吴涛这位湖南女厨师又是如何开始这一非同寻常的职业生涯的呢? 吴涛说:“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我父母就鼓励我去学一门手艺。1983年,我开始学做面点。三年后,我有机会师从许菊云,在当时旧有国营经济体制下,他和我妈妈在同一家单位工作。许师傅当时虽然年轻,但已很有名。至今我都清楚地记得我当学徒的第一天。许菊云叫来了他的另一名学徒,让他示范切鱿鱼的一种复杂刀工。看过后,我便立誓要超过他。所以,那天下午,当其他人都在休息的时候,我花了四个小时苦练刀工。” 吴涛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师傅特别能接受新思想。许菊云是湘菜大师、是位名厨,其烹饪成就为其赢得过国内外多项大奖。他的办公室里排列着一个个玻璃门陈列柜,里面堆放着各类奖像、金牌以及与其他名人的合影。 虽然许师傅现在已年过半百,并兼任酒家的高级管理工作,但他仍精力充沛。他说:“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只能在家里烧饭做菜,不适合在专业餐厅干活,但这种观念全然不对。我个人认为,男女平等,我已经收了五六个女徒弟了。中国保守思维由来已久,因此我的做法是进步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吴涛真的很优秀,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才。” 吴涛跟着许师傅干了几年后,被师傅选去当副手,参加一项知名的烹饪大赛。1993年,吴涛凭借自身的实力,在全国第三届烹饪大赛中获得金牌(至今,她已获得了一系列专业荣誉和奖励)。 四年后,许菊云正式任命吴涛为长沙久负盛名的酒家之一——玉楼东的主厨。之后的一段时光是吴涛称之为其生涯中最富创造力的时期。在那里,她为盛宴掌勺,发明了许多新菜(吴涛至今仍在玉楼东工作)。 吴涛说:“是许菊云的压力和鼓励让我进步的。没有他,我不可能成功。” 吴涛的成功来之不易。她说:“厨师的工作真的很辛苦,尤其对女性而言。体力是一个问题。当我开始干这行的时候,我们用的还是煤炉。我记得,湖南的夏天热得像个火炉,而我得站在煤炉前,满脸通红,浑身冒汗。我们还得进冷冻室备菜,双手伸进刺骨的冷水中。但我很坚强,我能吃苦。” 吴涛还说:“我不会认输,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功。但许多女性不是这样的,所以在我收女徒弟前,我都会让她考虑清楚,自己是否真能吃苦。” 至今,没有一位女性能让吴涛相信她有足够坚毅的性格能胜任这份工作,所以吴涛的徒弟均为男性。 问题不仅是脑力和体力。吴涛说:“这行业还存在许多性别歧视现象。当我刚开始干的时候,我是许师傅手下唯一的女徒弟。当我主动要学的时候,周围的男性并不理解,他们没把我当回事,而认为我在巴结师傅,其中不少人还很忌妒我。” 吴涛说:“有一次,当我在砧板前忙着干活的时候,有个男的朝我走了过来,问我怎么能干这些又脏又累的活。当我开始管理玉楼东的厨房时,有些男的不喜欢被女人差来遣去。但最终他们还是接受了我。” 吴涛做了一些个人牺牲才攀上了事业的顶峰。她至今仍记得儿子三个月大时生病的事。 她说:“当时,我把儿子送到了医院。但那时,师傅打来电话说,店里急需我回去。所以,我只好匆忙赶回店里,把儿子留给他奶奶照看。我的儿子现在十多岁了,很为我的成就骄傲。我的丈夫也很支持我。他也是个厨师,所以我们有共同语言,经常谈论美食。我很尊敬他,他并不介意我在烹饪这行的地位比他高。” 虽然吴涛干起活来令人望而生畏,但下班后的她是谦虚和蔼的,也很健谈。很明显,正是这种和善的性情帮助她祛除了某些同事的偏见。 吴涛说:“工作时,我极其严格,但我也喜欢和男士们一起出去玩。” 吴涛的动力不仅仅来自她的雄心壮志,更重要的是,她真的很热爱烹饪这行。她说:“有时,人们看到一个女人干这行觉得很惊奇,但我喜欢这行。人们待我不公的时候,我并不因此烦恼。我学得越多,越觉得有更多要学,这里面的乐趣无穷无尽。” 译者/胡新妍 |
文章引用自: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02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