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开化县杨林镇青峰村,有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十年来致力于研究探索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克服千难万阻,终于成功攻克这一世界难题,他的石蛙被誉为“天下第一蛙”,他,就是石蛙养殖之父——叶理荣老先生。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名贵的水产品,也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之一,可以“食之长寿,药用化疮”。《本草纲目》中记载,石蛙“有滋补强壮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除了药用价值外,石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自古以来就是广受欢迎的名馔珍肴。但因其对生长环境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本世纪以前世界范围内尚无人工养殖的成功范例。
叶老先生的原籍是淳安县港口区土桥乡青山村,那里属于平原地地带,石蛙对当地人来说是个稀罕物,所以他20岁之前都没有见过石蛙。
1959年,因为建新安江水电站,刚满20岁的叶理荣随乡邻一起移民到杨林镇青峰村。这里,左有大王山,右有南华山,山上溪水潺潺,少有人烟,是石蛙生长的风水宝地。那时候,当地一些村民每晚都点着松明上山抓石蛙,一个晚上可以捕100来只,30多斤。但现在,石蛙越来越少了,捕蛙的人也不多了。
1985年,叶理荣在开化一家乡镇企业——杨林镇复合肥厂担任厂长。由于业务关系,他经常走南闯北,到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出差。一次,他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招待客户,客户点了道“清蒸石蛙”,餐馆却告知,由于石蛙没有人工养殖的,必须到山区进货,想吃“清蒸石蛙”至少要等半个月。后来他又问了很多村里在杭州宾馆饭店里做事的同乡,都说没有经营过石蛙。
市场上见到的石蛙基本靠上山捕捉,长此以往会破坏石蛙资源和生态平衡。而且抓捕野生石蛙非常不易,要在晚上12点以后钻入深山老林,跋山涉水,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找到有溪水的地方才会发现它们的踪迹。有石蛙的地方,往往伴随着毒蛇猛兽的出没,比较危险。每年都有不少村民因为捕捉石蛙,被毒蛇咬死咬伤。野生石蛙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找,市场价格不断上扬,这个市场一定会很大,而杨林镇有丰富的石蛙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如果能够实现石蛙的人工养殖,既可以发展绿色产业,带动乡亲们致富,又能保护这一濒危物种,一举两得,这不是一条两全其美的致富门路吗?这个大胆的念头从叶理荣的脑海里闪过,从此伴随着他,并且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奋斗轨迹。
1996年3月,57岁的叶理荣正式辞去了厂长职务,将自家屋后的四分田开辟成养殖场,又花400元钱从捕蛙人手中购进了20对种蛙,开始了石蛙养殖的探索之路。他觉得如果人工养殖能成功,就等于开发了一个金矿。但是,野生石蛙在我国还没有人工驯养成功的先例,这道连众多专家教授都没能攻克的驯养难题,他这样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能够成功吗?大家都觉得他在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果然,种蛙才喂养了一个星期,老叶就发现他们开始死亡,而且越大个死得越快。一个月还不到,眼看20对种蛙快死绝了,心急如焚的老叶开始钻研种蛙死亡的原因。他对已经死的、快要死的种蛙实施“解剖”,发现不少种蛙的胃里有尚未消化的螃蟹,螃蟹的坚硬外壳已经刺破了他们的胃。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石蛙本来是能够消化螃蟹的,但捕蛙人在抓石蛙的时候用手紧紧捏住他们的身子,使他们的胃壁受到伤害,个子大的石蛙受到的力度更大,伤害就越深,死的越快,但这仅仅是种蛙的死因之一。在解剖的同时,叶理荣加强了剩余种蛙的观察,“同人一样,石蛙也有自己习惯的生活环境。一部分石蛙由于不适应养殖场的环境,拒绝进食,他们不是生病死的,而是活活饿死的。”
找到了原因,老叶又于当年5月,再次收购了60对种蛙。这回他在收购时仔细地对种蛙进行了一番“体检”。功夫不负有心人,60对种蛙中有10多对终于成活,其中两对顺利繁殖了1300多尾小蝌蚪。“其实,接下来的日子才是最艰难的。”老叶回忆,尽管他的石蛙成功度过了“孵化关”,可“变态关”
(从科蚪变成幼蛙)却成了横在叶理荣面前的又一道坎,第一批小蝌蚪很快全部死绝。
就这样,反复引种,反复研究,1997年老叶在石蛙身上投进去5万多元,到了年底,一个石蛙都没能留存下来。要是一般人也就灰心了,但老叶没有灰心,他坚信,人家大熊猫都养得活,石蛙他一定能把它养起来。
但是,接下来的2年时间里,老叶却屡战屡败,投入的8万多元种苗钱血本无归。老叶试图模拟石蛙的自然生存环境,给石蛙喂活的黄粉虫,蚯蚓,但它们就是不吃,活活饿死,大部分石蛙全都饿死,最后还是一无所获。
1999年底,老叶花1万元买来的石蛙又饿死了,从1996年到1999年3年间,老叶的石蛙养殖场陷入了小蝌蚪繁殖、孵化、变态、死亡的怪圈,仅有少数蝌蚪被成功抚育成大石蛙。 就在村里人都觉得老叶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奇迹突然发生了。
在这次买来的100多斤石蛙里面,剩下了那么两三只,大概忍不住饿,吃下了黄粉虫,老叶一下子来了信心。他认为:“蛙跟人一样会讲话的,它们叫我们听不懂,但它们互相能听懂。剩下的这几个蛙,好像觉得这个地方还不错,又有的吃,又不用出去费力找吃的,就有人送来吃的。”
老叶迅速抓住这个机会,再次买来300对石蛙,放手一搏。大概是老叶洞悉了石蛙的心理,或者是他的苦心感动了石蛙,原本宁死不吃嗟来之食的新朋友,看到原有的几只老石蛙在吃它们以前在山里从没见过的黄粉虫,大概觉得应该没问题,就一道跟上去吃了,这下老叶成功的解决了石蛙吃食的问题,迈开了第一步。
发现有时往往就在偶然间。一次老叶象平常一样在养殖场里走动观察。突然,他看到连接上游水池与下游水池的出水洞里,漂浮出一只已经死去的幼蛙,老叶将它从出水洞里捞出来的时候,他吓了一跳——洞里塞满了死去的幼蛙。已经死亡的幼蛙没有及时清理,造成疾病的传染,这正是幼蛙成批死去的原因。于是,老叶将上下水池的出水洞稍作改动——将出水洞的遮拦网从下游水池改到下游水池,这样,一个不易发现的漏洞给补上了。
就这样一步一步,慢慢琢磨钻研,到1998年,叶理荣终于攻克了养殖石蛙过程中“孵化”、“变态”两大难关,孵化率达到期85%以上,变态率达到80%以上。期间,他还在石蛙的疾病防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先后尝试着用鱼类、牛蛙类、甲鱼类防治药来预防石蛙疾病,结果都亮了“红灯”。经过反复试验,最后他发现,通过在养石蛙的水中添加中药,同时用药物对石蛙饲养场所进行消毒是最有效的。他还解决了一种最头痛的营养不良症,在幼蛙长到一岁时,有些肚皮变大,脚变细,只能爬,不能跳。后来他总结:“其实这蛙跟人是一个道理,也要多种营养搭配起来才能健康。”
到1999年秋天,老叶养殖的石蛙达到了8000多只,石蛙苗超过了100万尾。但是一种奇怪的皮肤病袭击了老叶的蛙群,石蛙又开始一批批死去。皮肤病导致石蛙的鼻子溃烂,今天一个,明天10个,后天就成了100个,几天工夫石蛙就死光了,田里堆的到处都是。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的老叶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倔老头、偏执狂,成了村民眼里一个不停花钱不断赔钱就是不赚钱的倒霉鬼。完了,彻底完了吗?不!叶理荣说:“这三年里,我能够繁殖成功一些石蛙,就好像老子生儿子,儿子生孙子,病死不怕,谁没有个三灾六病?这个病我一定要解决掉。”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千百次试验后,老叶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把石蛙从绝路上救了回来。
由于国内一直没有石蛙人工养殖成功的先例,老叶只能完全自己摸索、尝试,他先后攻克了石蛙养殖中蛙卵孵化、蛙病防治、快速生长等技术难题,直到2002年夏天,老叶才彻底走出了孵化、繁殖、变态、死亡的怪圈,孵化率、变态率达80%以上,历时六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老人的石蛙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叶理荣驯养石蛙成功的消息在2002年夏天如同长了翅膀,县里市里都把他的这个项目作为扬眉吐气的大事好事倍加推崇。浙江一所国内知名大学的几个生物学教授也知道这事并赶到了开化县参观叶先生的养殖场。县领导要求老叶毫不保留地讲给教授们听,教授们带着摄像机照相机也不停拍照,百般询问,详细记录,没过多久,大学教授们就率先在媒体公布,他们在我国率先将野生石蛙人工驯养成功!大家都为老叶打抱不平,可是他却不生气,因为别人可以复制石蛙人工养殖的模拟生态环境,但是,无法获得核心的养殖防疫等技术!老人的一片心血,不会轻而易举就付之东流!
外边的世界很大,市场也很大。2000年,叶理荣的石蛙养殖场开始向市场供应商品蛙,当年获利2000余元。2002年秋天,老叶带了50多公斤石蛙到杭州去卖,每公斤160元,半天之内销售一空,杭州一些高档酒店纷纷要货,有多少要多少,运费全包,老叶却不敢接这样的订单,因为他担心货供应不上了——好东西就怕遇到这种有价无市的尴尬。
2003年,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老叶租用村头的15亩地,同时把在华埠化肥厂工作的儿子叫回家,凑了50万元建起了“开化县棘胸种蛙种苗基地”,这也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棘胸蛙种苗基地。基地分为种蛙区、孵化区、商品蛙区和蝌蚪区四大块,计划2年后每年可向市场提供5吨商品蛙、100万尾种苗,年获利可望达到100万元。届时,每年光喂养石蛙的黄粉虫就需要15吨,可以带动周围10多户农民参与养虫。同时,建立大型养殖中心,不仅可以为农民养殖石蛙提供种蛙和种苗,还可以有效组织技术攻关,为蛙农提供技术服务。
虽然目前养殖场的投入多,收获少,但老叶对明天依然充满信心,他说:“大家都讲我这个钱丢到水里去了,这个石蛙是养不起来的,作为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想想而已。石蛙这个东西国家以前也搞过,这个事情是很难,这么娇贵的野生动物,放到家里来养殖,这件事是挺难,挺难的,我坚持了6年,我最终还是成功了啊。”
人工驯养虽然获得成功了,但老叶却还是时常愁眉苦脸,因为基地建成后,前三年还需不断投入。如果找不来石蛙的饲料钱,后果将不堪设想。老叶这样形容当时的窘境:“大蛙吃小蛙,我这里有8万尾蝌蚪,实际上,那边2000只种蛙,一只一天吃两只小蛙,一天就是4000只,8万尾蝌蚪,20天就吃光了,那我就等于白白地养石蛙了,这个损失就很惨重了。”
石蛙吃的是黄粉虫、蚯蚓、蝇蛆、泥鳅之类的鲜活食物,又以喂黄粉虫经济效益最高,三公斤黄粉虫就可以养成一公斤石蛙。石蛙都喜欢吃黄粉虫,有些补品还抵不上这个黄粉虫,因为它的营养价值更高。老伴朱花莲主动挑起了养黄粉虫的重任。当初引进黄粉虫,依靠一本养昆虫的书,饲养黄粉虫竟获得极大成功,这给叶理荣增添了很大的信心。但黄粉虫养殖成本虽然低,光靠自己家养远远不够,大多数还要由老叶到村民家去收购,按出栏商品蛙5000公斤算,就要30万元的投入,这着实让老叶头疼。
10年,整整10年了,老叶养了10年石蛙,先后投入这个项目100多万元,除了技术难题,他没有一天不在为经费发愁。现在,技术完全过关了,但是经费问题却始终还在折磨着这位不屈不挠的老人。
开化县科技局曾支持老叶1万元,也为老叶设法在省科技厅就石蛙立项的事跑过多次,但没人相信这个农民老叶能把石蛙养成功。因为邻近的常山县是省科技厅立过项的,当时拨了100万元,但那个石蛙养殖没有搞成功,而开化县原来有个古田山也专门搞了好几年,也没有成功,所以省科技厅对老叶这个项目自然有点想法,暂时没有认可石蛙项目,立项难度很大。于是老叶和镇长又去曾经贷过10万元钱的县信用联社,沟通之后发现贷款的难度也不小。接着,他们又跑农业局,发现事情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于是他只能东拼西凑,左邻右舍到处去借,有时侯听说谁家在外面打工寄钱回来了,他都要去试一试,于是旧债未还,新债又添。在农村借钱,民间借贷的利息很高,有时要达到一分五。为了还这些账,他一方面被迫忍痛零星卖一些石蛙,另一方面要靠两个儿子外出打工赚点钱来补窟窿,才支撑到今天。
也许人们都会觉得奇怪,老叶以前当厂长,不愁吃不愁喝,何必费这个劲,自己把自己逼上绝路呢?
老叶自有他的道理。老叶现在的家乡开化县属于浙江西部山区,在省内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基本是靠天吃饭,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外打工。他考虑,开化许多的山溪,水清质优,十分适宜石蛙的生长,即使不建养殖场,这些生态未受破坏的地方就是天然的养殖场。 如果自己能把石蛙养成功的话,他的两个儿子甚至村里、镇里的好多农民就可以不用到外边去打工,不用看包工头的脸色,不会被拖欠工钱了。据开化县农业部门的专家介绍,目前,在叶理荣的带动下,附近的金村乡、池淮镇一些农民也开始养蛙。大家都说:“技术上有老叶帮助,这石蛙就好养多了。”叶理荣老人的真诚、善良,让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都能从他的言谈话语,一举一动中体会到。叶老先生不当厂长回村养石蛙,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过,去“自讨苦吃”,他是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一个农民,没有根底,没有关系,只是靠着一腔热情,一片赤诚,和自己,和石蛙,和自己的命运作斗争,试问世上能有几人做到?没有技术,起早摸黑,反复探索,再顽固的堡垒也要攻克;没有资金,砸锅卖铁,到处借钱也要干!别人没做到的,老叶都做到了!他说,即使自己死了,账也不会烂,因为自己还有房子,有儿子,他们都会还账的!一个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村民们的命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叶老先生所做的,已经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他是真的勇士,因为他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断的与命运做着激烈的抗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晚年的人生才更加波澜壮阔,荡气回肠。迎难而上,矢志不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才是“天下第一蛙”能够培育成功的根本原因。同样,只有先成为天下第一能人,才能成就这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蛙”之美名与辉煌!
尽管现在老叶还是经常被资金问题困扰,但这个与石蛙相拌十年的古稀老人,却坚信自己能够把他的石蛙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甚至走向世界。过去,叶理荣先生觉得他是在用自己的后半生和石蛙做赌,成功了能够造就一个产业,即使不成功也不遗憾,因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去做了。但现在他却有另外一个梦想:“我把繁殖出来的小蛙,放到山沟里去养殖,叫村民们承包,山沟里养殖成的石蛙,我回收,大量回收过来,我再卖到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让每个人都享用到以前皇宫贵族才能享受到的美味。”
如果说这是一个梦想,那么这个梦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走向成功,因为我们——涧水青蓝,愿倾力帮助叶老先生实现他的宏伟抱负,让普天下的人们都能品尝到这天下无双的“天下第一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