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边不知名小村,拥有中国原始舞蹈活化石,小孩会走路就会打鼓

(2020-10-11 09:28:09)
标签:

陕西

黄河

锣鼓

祭祀

驱邪

分类: 中国

在陕西合阳县的坊镇,有个村子叫东雷村。东雷村东临黄河,西接中雷村,南与太里村隔沟相望,北与百良镇岔峪口相接,在战国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就有人在此居住。关于村名由来,有说是因为该村东临黄河,河水滔滔声如雷鸣而得;又有一说东雷上锣鼓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擂”与“雷”同音,故村名为东雷。

我们和凤凰卫视摄制组来这里的主要目的便是拍摄上锣鼓。

估计以前极少有这么多外地人尤其是采风团同时光顾,因此,村路两边站满了村民。与成熟旅游景区不同的是,在这里你想拍谁都行,当地人绝对认为这是对他们的看重,不仅不会拒绝或要钱,还会微笑着予以配合。

虽然东雷村在中国极不起眼,但是东雷村的上锣鼓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粗犷的艺术形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传统民俗舞蹈的缩影,被喻为“中国原始舞蹈的活化石”,而且仅存于这个黄河边的小村庄。

东雷村是贫困村,但这里的民房普遍很新,很大,质量也很好,村内的路面也都经过了硬化。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灯笼、贴着写满祝福语的对联。

东雷上锣鼓历史悠久。早在夏商周三代,合阳叫做莘国,在《孟子》一书中就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的记载,《吕氏春秋》中有汤命伊尹作“大镬乐”的记载,“大镬乐”的锺,即是现今的铙或锣。在中国古代,巫与舞相通,锣鼓在古代已成为占卜、祭祀的形式,上锣鼓至今尚有祭祀、跳巫、驱邪的痕迹。由此可见,上锣鼓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由古老的祭祀驱邪的民间舞蹈衍变而来。

上锣鼓一般是双方对垒,它的表演分为以下几个过程:“排锣”,以整齐缓慢的节奏酝酿情绪,聚集同伙;“流水”由小鼓引领,节奏加快,花样增多,向对方开始挑战;“上鼓”敲打进入高峰,鼓手蹲马步,敲锣者一脚踩地一脚踏鼓,呐喊着轮番上鼓,敲铙钹高举头顶,节奏急促,气氛热烈;“乱刮风”,则锣鼓铙钹齐响,把气氛推至高潮;最后是背鼓追逐,火把高举,火堆熊熊,火铳震天形成一个喧嚣震撼的壮观场面。

上锣鼓主要打击器具有:大鼓,小鼓、大铙、中铙、大锣。表演时表演者配有马铃、插着鸡毛的草帽、核桃皮眼镜、簸箕等附加道具,给人以怪诞、滑稽的感觉。

老鼠皇帝看着村民的道具实在有趣,便借来一戴,果然是人靠衣装马靠鞍,鸡蛋壳一上脸,笑果就有了。

东雷上锣鼓既有高亢激越的阳刚之美,又有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还带着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拙朴之美。但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上面这位小鼓手,还不到上校训的年纪,打起鼓来不仅有板有眼,而且气势十足。

所有的传统技艺最重要的便是传承,看到他,我们觉得东雷上锣鼓,未来可期。

这位小朋友更厉害,路还没走稳呢,看到高兴处直接在爷爷头上练起了打鼓!

我们的午饭是在一户村民家吃的。这家老少三代六口人,看上去个个厚道朴实。他们为我们准备的午饭是每桌六盘八大碗。

主人十分用心,花生和柿饼等当地特产小吃摆满了一大盘,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各种形状的面点,而且看上去特有艺术范儿,特别养眼。

午饭后,我们来到村长马振海家。马村长生得十分魁梧,很善谈。他此前曾在天津经商12年,几年前回到老家与村民一起共建美好家园。村长家的房子又大又新,几年前盖这房子总共花了20多万。

老马说,东雷村看上去不起眼,却实实在在是个抗日名村。抗战时期,日-本人曾试图在这里渡黄河西进,国民党在村子里驻扎了2000多官兵顽强抵抗,硬是将他们挡在了黄河以东。故而,东雷村从未遭到日-本人的践踏。

以前东雷村有码头,水运很发达。如今公路替代了水运,村里人的活路就只剩下了种花椒和玉米等农作物,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出外打工。

我们来东雷村,主要是参观记录这里每年一次的祭三神(天、地、水三神)和晚上的社火(祭灶王神)活动。

万万没想到,活动还没看到,在众人玩笑中先认了个干儿子,开开心心包了个大红包给这个小男孩。

所谓遇到都是缘,为缘分买个单,何乐而不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