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秘鲁诺贝尔奖获得者:先娶姨妈后娶表妹,还差点当上总统

标签:
秘鲁诺贝尔奖科学家天主教大学瑞典 |
分类: 欧州 |
每年10月,都是备受世界关注的月份,因为诺贝尔奖名单将在这个月公布。
1895年,瑞典大富豪、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只留下100万瑞典克朗的财产给亲人,用绝大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设立了“诺贝尔基金”,利用利息/投资收益为每年为全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单项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相当于当时瑞典一个大学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2018年,这个诺奖单项奖金额增加到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等于730万元人民币。
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初时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一笔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即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
截止2018年(2019年诺奖名单尚未公布),诺贝尔奖共授予了全球904位个人和24个团体,其中美国最多,共377位,占41.7%,其次是英国和德国。排名前十的国家中,除了日本是亚洲国家、俄罗斯经济堪忧外,其余都是欧美发达国家,来自发展中国家、获奖时还保留原国籍者寥寥无几。
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是2012年的作家莫言,而国力远远不如我们的秘鲁拿到诺奖却比我们早了两年:2010年,获奖者是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略萨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除了是拉丁美洲第二位、秘鲁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他还差点成为秘鲁总统。而他的爱情故事更是异常狗血。狗血也就算了,他还将这段故事写成了小说。
1955年,19岁的略萨娶了比自己年长10岁、自己的长辈——舅妈的妹妹(相当于姨妈)胡莉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二人于1964年离婚。一年之后略萨迅速二婚,这回的对象是表妹帕特丽西娅·略萨·乌尔吉蒂。
虽说爱情就是龙卷风非当事人没有发言权,但略萨接下来的做法却是蛮欠揍的:1977年,他出版《胡利娅姨妈与作家》,讲述他和前妻的故事。作品卖得很好,前妻很受伤,受到刺激的姨妈前妻也出了一本书,书名叫《作家与胡利娅姨妈》回怼。
这算得上是文学史上段位又高又文艺的以牙还牙。
作家的人生如此奇葩,引得好奇的我们特意去秘鲁首都利马参观了一下这位大文豪的母校:圣马科斯大学。
秘鲁距离中国很遥远,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国度。但她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家,乃古代美洲大陆三大印第安文明中心之一,人称南美洲文明的心脏。
文明古国向来重视教育,秘鲁也不例外。虽然经济水平一般,但今天的秘鲁依然拥有较好的教育传统,她的高等教育制度与我们相比有些不同,具体来说,秘鲁的高等教育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为高等专科学校,学制3年,有点类似我们的大专;
第二类为大学,学制4~5年,毕业时授予学士、硕士学位或相应学位;
第三类为研究生班或研究生院,学制1~2年,毕业时可授予副博士、博士学位。
在今天的秘鲁,著名高等院校大都集中在首都利马,而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公立大学圣马科斯大学和最好的私立天主教大学——更是干脆做了邻居。
诺奖获得者略萨的母校圣马科斯大学是秘鲁最好的公立大学,也是拉丁美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在1551年5月12日,西班牙殖民当局根据西班牙国王和天主教罗马教皇的命令,按照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模式创立了这所大学。学校最初为神学院,受教会严格控制,专收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子弟,相当于是贵族学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 世纪末,学校才开始世俗化,并引进法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等专业,控制权亦逐步从教会转到了总督手里。
圣马科斯大学的校门很不起眼,左右各拉了几条乱七八糟的横幅,一脸已经放弃自己的样子。
校园里面还是很大的,配备了免费校园内专线大巴车方便师生前往各个目的地。
我们在学校转了一大圈,发现草坪缺乏维护,建筑非常松散,也没有设计性感,甚至有点“第一眼脏乱差”的感觉。据该校一位在校生介绍,这是因为秘鲁的公立学校都比较穷,所以自然就没法太在意硬件设施。
上图是首席村妇和陪同我们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说起来,也是略萨的师妹了。
看看时间还早,我们顺带又去了紧挨着圣马科斯大学的天主教大学。这是一所私立大学,始建于1917年3月24日,是该国最古老、也是最好的私立大学。陪同我们参观的朋友告诉我们,和圣马科斯大学不一样,天主教大学学费很高,所以这里的学生家中都是非富即贵。
这一点在校门就得到了赤裸裸的验证。相比圣马科斯大学,天主教大学的校门要高大气派得多。
我们按规矩在门口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入内参观,发现这所学校所有建筑都很现代化:崭新的教学楼充满了设计感、草坪修建得整整齐齐、路旁随处可见大型雕塑,学生的穿着打扮也更时尚。
相比公立圣马科斯大学坑坑洼洼的草坪,私立天主教大学的草坪堪称豪华。
天主教大学校园内有很多类似的雕塑,颇具艺术气息。
上图为天主教大学的图书馆,看上去设计风格还蛮活泼的。
中午我们特意去了天主教大学的学生食堂吃午餐,惊喜地发现这所学费昂贵的高校的午餐却是异常便宜:主菜+沙拉+饮料+苹果+蛋糕的组合居然只要6.5索尔,合人民币才13块!
参观完后,老鼠皇帝首席村妇和陪同我们参观的留学生朋友进行了一场对话,我们认为: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阶层固化,认为家庭条件更好的学生占有更多优质资源,因此成功的机会会更大;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在起跑线处就已经输掉了,此后更是会一路挨打,想要成功跳出原圈层几乎是不可能事件。
真相确实如此吗?
套用唯物辩证法,物质、社会关系等都属于外因,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而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主要还得看内因,即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就好比圣马科斯大学,从硬件上看样样不如天主教大学,却培养出了秘鲁唯一的诺奖获得者啊。而且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最宝贵的都是瑰丽的想象力和自由的灵魂。这些,就更是与物质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