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堪回首】桂林山水嗑儿
(2014-06-22 10:44:51)
标签:
桂林山水阳朔板栗烧鸭阳朔渔村克林顿 |
分类: 往事堪回首 |
老鼠皇帝作于2001年10月
注:此行拍摄了一盘录像带,但录像带内容不慎丢失,深为遗憾。
十月一日早八点,我们的车子如期与另一辆夏利在广深高速黄田机场路口会合,沐浴着金色的朝阳,像两匹脱缰的马儿,撒着欢儿向西狂奔。车内的我和月儿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伴着引擎的旋律,一句接一句的往外蹦着词儿:
“忘却昨天,走进自然,拥抱纯朴,尽享休闲,吸入清新,饱览绿色,尽情放纵,遭遇浪漫、、、、、、”
经过12个小时的连续行驶,我们在晚七时左右到达阳朔。同其他旅游热点不同的是,阳朔融现代与古朴于一体,这里有宛若异国的西街,也有乡情浓郁的大排挡。我们六个人叫了一大桌子菜只花了110多元,其中一条2斤多重的红烧漓江鱼极为鲜嫩,更有闻名暇尔的板栗烧鸭和清香滑爽的夜来香家乡汤,直吃得人人叫好儿。阳朔的主人们还一直延续着一个善举:向就餐的游人免费提供大瓶凉茶水,而且停车场断不收费。
大约逛了逛西街,我们把车子停泊在一处空地后就乘木排渡到漓江对岸,那儿是一片狭长开阔河谷,早已是人声鼎沸,篝火堆堆,爆竹声声,歌声阵阵。到处是露营的人们,却不见一座帐篷,玩累的孩子们就躺倒在塑料布上呼呼大睡。其时已是午夜,我们借租月光七手八脚支起帐篷,点燃蜡烛,一边观赏着皎洁的月亮(这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恰好是同一天),一边啜酒品饼,弹奏歌唱,好不快活。
第二天清晨,与另四位同伴儿告别后,我和月儿开车驶往兴坪,安着心要在漓江边找一户农(渔)家住下,在饱览漓江秀色之余,体验淳朴的乡情。
车子开到桥板山后就无法继续前行了。正当我们向桥板山中学的老师打听附近是否有渔村时,一位高挑健壮的年轻姑娘走了过来,她自我介绍叫赵小妮,是该中学的体育老师。听明我们的来意后,小妮儿热情邀我们去她家所在的渔村做客。
真格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中午时分,我们的船靠上了渔村的码头。由于沿岸耸立着大片的竹林,在漓江上根本就看不到渔村。我们沿曲折狭窄的石板路走进了赵小妮的家,这是一座两层高的小楼,通电,有电话,还配有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池,应该是户殷实人家。小妮儿的父亲已年愈六十,身板儿硬朗,精神矍铄,谈吐不俗。母亲五十多岁,忙忙碌碌,寡言少语,慈祥厚道。他们有一子五女,小妮儿是最小的女孩儿,也是家中唯一的大学生。
午饭前,小妮儿的二姐三姐从邻村拎着土鸡和肉菜赶来过节,四个女儿围着妈妈边忙活边聊天儿,好不热闹。
下午,我们来到漓江边,换上泳衣,跃然水中。枯水季节的漓江最深处不过大腿跟儿,但水溜遄急,无法游泳。好在水温适中,于是干脆半卧水中,一边享受绿色的冲浪浴,一边观赏漓江两岸的奇峰怪石,大有“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的感顿。
次日清晨,月儿尚在梦中,我只身来到漓江边。拂晓时刚下过雨,天略阴,江边雾蔼层叠,闲云缭绕,远近的“螺丝山”,“美女梳妆”,“僧尼相会”,“七仙下凡”诸峰无不半遮真面,忽隐忽现。江边数十名渔村妇女一字儿排开,洗菜、濯衣,间或传来阵阵嬉闹之声。江中一群白鸭追逐嬉戏、引亢高歌;更有水中倒映的群山,千姿百态舞婀娜,万种风情竞风流。加之虫鸟欢叫、江水奔泻、空山回荡,情不自禁让我在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中又插入两句:桂林的山啊漓江的水,陶醉游子不思归。
月儿噬睡,我只好独自一人穿过一片片柚树林,沿着模糊难辨的山间小路向后山的天水寨攀登。天水寨是当年村民们躲避土匪袭击的避难所,处于群峰包围之中。入口处有座石拱门,左右经石墙与两侧的山峰相连,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寨中依稀可见断壁残垣,村民所称的“天井”实乃一个天然石洞,如今已无丝毫水迹。
站在石拱门上可见渔村全景。据小妮儿父亲讲,当年一群来自湖南永州的民众落脚于此,生存繁衍至今。现全村共有600多口人,绝大多数姓赵。村中最早的民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都是典型的深院高屋、灰砖黑瓦、雕檐画栋,据说当年兴坪最大的地主就出在此村。
渔村虽偏僻,却位于桂林山水最如诗如画的一段。加之建筑很有特色,故而吸引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孙中山、克林顿均曾到此一游。村里借此大打旅游牌,进村的通行证是五元的门票,也有聪明的村民开始打“吃住农家”的牌。但游客们大多随团而至,驻足个把钟头,游览高屋深院和桔树柚林后便匆匆乘船返回。我等虽为鼠辈,然则住农家,吃土饭、浴漓江,登青山,却也未辱没了“另类游客”的名声儿。
次日,陪月儿再次登上天水寨。虽没了新奇感,却找回了头天丢落的宝贵的眼镜。午饭别具特色,以土产花生和蔗糖捣碎拌和作馅儿,糯米粉作皮儿,用柚树叶子垫底儿作成月饼大小的圆饼,蒸熟后食之,花生和柚子叶儿“香”得益彰,印着双喜字样的糯米皮儿绵软滑腻,直吃得我们朵颐大快,胃满肠溢。
依依惜别后,我们登上了重归“现代文明”之路。
满足之外更有担忧和遗憾,担忧的是:那狭窄的漓江上每天有数千艘大小机动船只行驶,如何承得起尾气,人为的排泄和垃圾倾倒之重负?漓江的生态环境实在堪忧。遗憾的是:我们苦苦追求的古朴民风早已是凤毛麟角,实难找寻。
难道人类真的是在作茧自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