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堪回首】漫行新疆34
(2014-01-02 06:45:27)
标签:
塔里木盆地塔中库尔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 |
老鼠皇帝作于2003年9月
摄像机坏了!!!
8月12日
昏昏沉沉,我在凌晨3时醒来。一问司机,车子早已进入沙漠公路,都快到塔中了。挣扎着下了床,坐在司机旁边,同另一位换班的汉族司机聊了起来。
横穿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公路建成1994年,全长580公里,建设之初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固沙。如今往窗外一看不能不为科学家的智慧叹服,公路两侧各设有10米宽的防护带,防护带是用芦苇编成帘子排成网格状插入沙中形成的,沙漠的干旱可保芦苇永不腐烂,而芦苇帘子也就如地下长城般将流沙死死困住。
路两侧时而可见连绵不绝的沙丘。师傅告诉我,每当春季刮大风时坐在车内看外面,但见漫天飞沙,感觉两侧的沙丘犹如无脊椎动物般蠕动,令人发晕。沙漠中只有4种植物:红柳、胡杨、梭梭和芦苇,有芦苇的地方肯定有地下水,但该水含盐过重,不能饮用。
不一时到了塔中,路旁灯火通明。师傅告诉我,这里原是石油基地,如今基地已搬迁,只有十数户商家在此接待愿在大漠深处亲身领略干燥、酷热和孤独的游客。我听后暗下决心,若能在库尔勒修好摄像机,一定要重返塔里木,在塔中住上一晚,感受大漠冷暖,目睹日出日落。
前边有一岔路。我正诧异间,师傅告诉我,那条岔路通向14公里外的“沙漠第一村。”很久很久以前,那里就居住着几千名维族同胞,因为有水,他们可以种地放牧,因为被黄沙包围,他们只能在此苟延残喘,一代一代自生自灭,永远不敢梦想有朝一日能走出大漠,去欣赏外面的美丽世界。
是沙漠公路,使他们获得了永远的解放。
窗外月明风清,沙漠广阔无垠。车子以120公里/时速在平坦笔直的沙漠大动脉上飞驰,我的思绪也随之左右摇晃,上下翻腾:
群星伴月天幕间,
窃把大漠作笑谈。
沙山沙海空自傲,
千里黑龙没遮拦。
血管一膨胀,睡意竟全无。细细的回味一个多月的旅程,不免又感叹起来,拇指舞动出如下短信:
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库尔勒。
洗濯完毕,我来到市中心,费尽周折找到了据说是全库尔勒最好的师傅。经他一阵折腾,心爱的摄像机再一次被判死刑。
悲痛欲绝,我打消了重返塔里木的念头,决心破罐子破摔,将腐败进行到底。
街上买了一大串马奶子葡萄,食毕竟奔饭店而去。点一沙锅牛肉,素炒小白菜,埋头苦干到弹尽粮绝。挺着凸起的肚子,我开始漫无目的满街转悠。
在一路旁小卖部遇到一位退休的农垦老战士,我问他讨了个小凳子坐下,听他痛说革命家史。
一般的规律是:在新疆的每个地区有一个农垦师,每个县有一个农垦团。库尔勒这里驻扎的是农二师,共有24万人口,职工十余万,以种植水果和其他农作物为主。兵团职工中约40%为解放战争胜利后留下来的部队战士,余者是学生、内地迁来的劳改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漏网者以及解放后从内地招来的工人或支边人员。
老汉姓周,今年65岁,重庆人。1959年财贸专科学校毕业分配来此,一直在兵团某部做会计。他告诉我,同样的工龄和级别,在兵团工作的待遇远不如地方。以他为例:43年的工龄,大专毕业,中级职称。如今退休后工资只有 800多元,住房面积只有53平方米,还是建筑面积。可就这破房,他还得自掏腰包3万元。
老人还告诉我,绝大多数的兵团职工生活并不富裕,实际上就是农民,靠天吃饭。可兵团领导的腐败程度却比地方有过之无不及。讲到这些,旁边另一位老者也是怒气冲天,破口大骂。
在内地时还一直以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很牛*、很威风呢。
看来,在中国一旦沾上了“农”字,就注定是弱势群体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