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3-6-25 贵阳
第一次去青岩是2007年国庆前后,时值人生低谷,状态差到极点,以为那种状态下所见的风景亦如闪电恰似朝露,早已消逝。但在踏入明清背街的第一时间,那年那时的种种回忆顿如潮水滚滚来袭,这条狭窄而并不太悠长的石板街以一种不容丝毫忽略的霸道姿态侵袭我当下所有的感官触角。
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29公里,建于明清时期,地近苗乡,以前曾是军事重镇,用以镇压苗民起义;又因其是连接川、湘、滇、桂的通衢,属往来商贾必经之地,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地位最村妇终成就了这座古镇。如今,它早已失去了军事价值,所谓城墙也不过是一段断壁残垣而已,但,好在风华和气度都还在。
在听到“青岩”这个词的第一时间,村妇想到的是“青衣”。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叫青衣,南方则称正旦,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村妇无从揣测当初是怎样的一个人会给这个地处云贵高原的小镇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觉得她气质端庄优雅?亦或只是由于构筑小镇的主要原材料是青色岩石青色瓦。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层层岩石堆垒,异军突起处,即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因此,贵州N怪之一就是:石头当瓦盖。青岩的居民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以石片当瓦,用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因此,青岩古镇又有外号:青岩石头城。
写实或者抽象,似乎听上去都讲的通。只是两者之间的距离委实隔得有些远啊。
青岩古镇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从高处俯瞰,整个小镇会呈现一种在别的古镇中难以看到的立体美感。行走其中,踏足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宽阔而平坦,洁净得一尘不染。年深日久,除却那些道观寺庙等公共建筑,民用的那些石砌房子多显低矮破旧,置身在这冰冷坚硬的石的世界,自然催生出人们对于柔软的渴求。于是,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小院中广植花木,透过小小的门框,可以看到里面一派姹紫嫣红。
也许,这也体现在当地人的性格里:朴实低调的外表下掩藏着的却是一颗热情火辣的心,而这种热情表现的具体方式就是:吃辣!坊间流传一份吃辣排行榜,据说贵州人对自己被列为老二的江湖地位相当不满。
小镇的格局很简单,古驿道是其中的主干,两边则是一条条小巷,它们幽深而安谧,行走其间,顿生远离尘嚣、遗世独立之想。
遥想当年,这里可是商贾往来的繁华地啊。
*************************************************************
古镇的城门已然气象万千
是不是很不能理解这里为什么会被叫做龙泉寺?是不是颇有名不副实之感?
想来沧海桑田之后,今生追忆不回前世也是正常的。
现在的龙泉寺是私家博物馆,主藏古生物化石。


















当年,南来北往的客商带来的不仅是各种货物,还有不同地域的文化。如今,繁华虽已散尽,却留下了几处朱门高墙的会馆和几处佛寺、道观和天主教堂。
这座道观由江西会馆改建而成,至今仍保留着原来的建筑风格。正殿对面的戏台雕梁画栋,朱栏飞檐,十分精致。只可惜当年台上竹肉齐发、台下觥筹交错的场面已不可复见了。进殿后,不觉哑然失笑,原来那上面赫然端坐的,不是惯常的三清四帝,而是那个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闻名的刘安。平心而论,想靠着裙带关系而“升天”,也确是人之常情。大观园里的宝姑娘,不是也说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类的话吗?只是相对于宝姑娘的委婉得体,这里就表露得太过直白了,所以总不免让人觉得有几分粗俗。

贵州会馆里的手工艺人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部影视作品曾在青岩取景,其中包括姜文主演的《寻枪》。
这条明清背街即是寻枪拍摄地儿。





抗日战争期间,青岩城墙完好,四座城门依旧,偏僻安全,接纳了很多的“避难者”。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点,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疏散到这里来,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秦邦宪)的家属都曾经在青岩住过。青岩背街2号曾是周恩来父亲周懋臣老人的居住地。


除了寺庙、教堂,镇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东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牌坊,据说古镇原来是有8座石牌坊的,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留下三座了,它们分别是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南门内的“赵伦理百岁坊”和靠近定广门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其中以节孝坊的建造最为大气,坊的上方甚至还镶嵌着圣旨立匾。
更为戏剧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征东方传统思想的节孝坊对面,高高尖顶屹立了百年之久。这种参差交错的不对称美以一种强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个文化气氛中。所以,在这里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冲突,却空前地融合起来,让人不得不感叹此弹丸之地内的文化包容性是多么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