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一个第一次去台湾旅行的正常人大约都不会错过台北故宫吧?
偏偏我们就没去。这种行为实在是令人发指!要晓得,此地馆藏件件国宝,因为国宝太多只能轮流展示之故,据说需要花30年才能全部看完……没文化真是可怕!
结束白天的奔波之后,赶赴故宫晶华,原以为是补偿大家来个夜游故宫神马的,不料却是去吃饭。据说故宫晶华和故宫是亲戚,闻此一说后,自我安慰:好歹拜访了她的七大叔八大姨神马的不是。况且吃的还是“国宝宴”。
在上国宝宴之前,先介绍一下故宫晶华。
故宫晶华位于故宫展览大楼西侧,是晶华酒店斥资新台币四亿元、历时二年半兴建完成的美食大楼。这栋建筑集餐厅、美食街、宴会厅于一体,可同时容纳千余人共同进餐,费用从平民价格到顶级消费都有。
餐厅的外观设计由台湾本土知名设计师姚仁喜打造,为了让建筑物融合所在地山景,其外墙采用如明镜般透亮的玻璃帷幕,到达时时值傍晚,华灯初上,暖暖光晕淡淡透出,甚为写意。
室内空间则邀请到日本知名的空间设计大师桥本夕纪夫操刀,设计师以冰裂纹(宋朝青瓷因为釉的品质与烧窑的温度而在成品外表自然形成的裂纹)作为墙面、大门玄关以及餐桌隔屏的装饰,从而带出浓浓的中国风。
餐厅分五楼,一楼餐厅中央设计成挑高六米的天井,其灵感来自古代客栈,中央走道两旁矗立着直达二楼天顶的灯柱,乃根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古代祭祀用的礼器)造型打造。走道尽头为中式点心的开放式厨房,尽头左面的墙上选用《唐人宫乐图》,右边墙面则是宋徽宗的《文会图》,画者精致的描绘出文人雅士相聚品茗、吟诗作对的闲情雅致;二幅经典名作、呼应与故宫历史文物紧密结合的用餐氛围。
2楼天井两侧是10间包厢,分别以故宫典藏书画家的名号命名,比如“松雪居”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纸雕镂空为装饰,“兰亭居”则利用放大灯箱映照出王羲之的《兰亭序》,东坡居的墙面装饰则选用苏轼的《后赤壁赋》,这些仿制艺术品在第一时间就将食客引入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中,令人未举奢而先雅。
主宾坐定,夜宴国宝拉开帷幕。
第一道菜:翠玉白菜。主厨严选产自台湾中部彰化的娃娃菜,取六叶一心,长约8-10公分大小,并对其白绿渐层有严格要求,以符合国宝的外型。精选出来的白菜先经过火腿、鸡高汤氽烫入味,之后再淋上XO高汤酱汁热食,最后再以东港樱花虾替代螽斯和蝗虫,造型栩栩如生,食趣十足!这道菜的难点在于火候之把握:欠火候则生,过熟则会致白菜软烂不成形。当然,作为食器的这根汤匙状容易也功不可没,此造型取自汉代的盥洗器皿——匜,音通宜。
第二道菜:弦纹鼎佛跳墙。佛跳墙乃闽菜之首,相传清朝同光年间由福州名厨郑春发研制而成,由于是将鸡鸭猪肉等材料装在酒坛中烹制,故原名“坛烧八宝”,后来改名为“福寿全”,因其美味让“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最后才定名“佛跳墙”。故宫晶华的这道佛跳墙食器灵感来自两侧为长方形立耳、器底为三只蹄形足的战国弦纹鼎。
第三道菜:肉形石。主厨选用上等的蹄膀肉,先以酱油、糖、葱等调制的酱料入锅卤约2小时,静置冷却后再临摹国宝肉形石,将其精切成与其相似度极高的形状,成品口感细致、油亮光滑,丰腴不油腻,汁多且入味,底层再铺上切成细长条状的丝瓜,不仅外观好看,且有效中和了蹄髈肉的肥腻感。
第四道:多宝阁甜点集。主厨取此件宝物之寓意,以层架式展现多款珍玩,并手工精制豆沙鸳鸯酥、燕窝蛋塔、驴打滚、豌豆黄、如意卷、桂花红豆糕、窝窝头等来自各地的经典甜品。这道菜造型精巧奇趣,令众人久久不忍下筷。
中国人向来是愿意在吃上面大费周折大做文章的,不能轻易下定论此行为优劣高低,但是就故宫晶华而言,窃以为还是值得称道的,因为他们真正将饮食做成了文化,无论是其菜色内容,还是餐具器皿的设计,都紧紧地与故宫文物相结合,让人在口舌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在此更直接更深层次地体验到中华历史的悠久与灿烂,博大和精深。
夜宴故宫,品尝的不仅仅是美食。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