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1年10月21日 金卡镇
从唇盘部落回来刚好中午,吃完午饭,我们在宾馆滚了会儿床单睡到下午两点半,然后坐车去博物馆。
金卡博物馆建在一座小山头上,里面陈列的物品基本上都与埃塞南部大山中各个原始部落的生活有关,其中让我们记忆最深刻的是关于疤痕的故事。女人身上那些触目惊心的伤疤有些是被老公痛打留下的、有些是为求美丽自残的、有些是为证明勇敢坚强姐妹互殴的、有些是和动物搏斗时留下的,也有与其他部落战斗时留下的纪念……
生活在部落人身上留下很多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赤裸裸滴证明着他们还活着。如此说来,反倒是我们这些文明的现代人活得过于虚飘不知所云了。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请司机和导游带我们去邮局盖章,结果还是不行。邮局的那位老兄明确提出要钱,导游是本地人,为此觉得异常屈辱,他和邮局的人大吵了一架,说:你这是给我们创造文明旅游城市抹黑……当然,文明旅游城市是我们加的,反正大意差不多了。
我们见状只好作罢。
我们不想为盖个邮戳行贿。
之后我们去了当地一所私立学校,那里正在举行建校十周年庆祝活动。这里的孩子们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同龄人一样充满了朝气,他们丝毫不惧镜头。事实上,是他们主动摆出各种夸张的姿势和表情,同学之间还争抢表现权,追着我们拍照。
庆祝活动的重头戏是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女子足球比赛。姑娘们穿着非正式球衣、甚至很多人连球鞋都没有,但简陋的装备丝毫不能降低她们的热情,女孩儿们在不长草的球场上恣意奔跑热烈厮杀,围观者不时爆发出阵阵叫好声,一扛着大鼓的男孩将鼓点打得相当叫人血脉喷张。
看了会儿球,我们找到了校长,和他聊了一阵。校长介绍说,这个学校共有600名学生,从幼儿园一直到完小,共有教师40人。校长给我们看了工资花名册,教师的最高月薪是2500比尔,折合人民币大约1000元,清洁工的工资最低,为265比尔。学费按月交,幼儿每月60比尔,小学生每月100比尔。
学校的固定资产都是校长本人投资的,建筑物看上去很漂亮。
应我们要求,35岁的校长为我们盖章留念。
从学校出来,我们又去了镇政府。那里刚刚散会,我们就和大家畅聊起来。镇政府共有3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一位专门负责农村发展计划的姑娘告诉我们,政府计划明年完成通往穆尔西部落(我们刚刚去过的著名唇盘部落)的道路,后年在那里实施清洁供水,也许还要5年时间才可能通电。
闻听我们盛赞穆尔西部落的自然环境好,一位男士问:如果让一个穆尔西人去中国,你们去他们那里住,作何想法。
皇帝说:我们问过了,穆尔西人不仅不会去中国,连你们这座小镇都不会来。而且,我们估计,他们的这种原始生存方式恐怕也很难持续了。
他们表示很惊讶,连连追问原因。我们就给他们算了一笔帐:按每天平均200名游客算(导游告诉我们最高峰时每天能达到1000人),每天光是进村费就高达20000比尔,折合美元就是1500余元。每拍照一人次收费3-5比尔,按每位游客平均拍照消费50比尔,这项收费每天又是一万比尔。所以,人口只有300多人的小小穆尔西部落很快就会富得流油。他们手里有了大把的钱,在本地几乎一分钱也花不出去,只能到金卡镇或其他城市去消费,长此以往就会大开眼界,现代文明的诱惑将不可阻挡。最后的结局必定是被同化,而不是坚持自己的传统。更何况这种传统是那么的残酷。
众人对这笔经济账表示无比吃惊,吃完惊,纷纷点头称是。
现在想想,也许我们当初不应该给他们算这笔账。万一他们跟某国政府一样将穆尔西圈起来集体售高价票,岂不是害了后来人?不过估计,彪悍如穆尔西部落,也不会轻易臣服吧。
类似的原始状态必然会越来越少,想看,还是早点去吧。
**********************************************************************************************************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