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中国古代,男色被称为“龙阳“,指对同性或异性具有吸引力的男性美色。《汉书·佞幸传赞》:“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据《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契兄弟》记载:“闽人酷重男色,无论贵贱,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抚爱如婿,弟日后生计及娶妻诸费,俱取办于契兄,其相爱者,年过而立者,尚寝处如伉俪。”说的是闽南一带“男风”盛行,那里很久以来就流行一种被称为“契兄契弟”的风俗,说白了就是情投意合的两男子以结为契兄契弟的方式生活在一起,而这种方式也为父母所承认乡人所认可。
至唐朝与五代期间,男色之风渐衰。但至宋朝再次兴盛起来,彼时男子公然为娼,聚集于风月作坊,招揽生意。元代男色之风又衰,到明清时期又复盛,尤其是清代,“私寓”盛行,官吏富商竞相蓄养相公: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赏玩,称“男风”,小孩被称为“相公”或“象姑”。当时北京有本叫《朝市丛载》的类似于旅游指南的书上甚至还有找相公攻略:斜街曲巷趋香车,隐约雏伶貌似花。应怕路人争看杀,垂帘一幅子儿纱。描述的惟妙惟肖活色生香。又比如,《红楼梦》中的薛蟠有龙阳之癖好。对此宝玉啧啧:别以为他只爱女子,他腰上还系了琪官蒋玉菡的红汗巾子呢。
汗巾子是啥?男人系内裤用的腰巾吖!
到了清末民初,“私寓”制度由于伶人出面倡议而被废止。废止不等于消失,而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而已。
之所以提到男色,是因为今天我们在首尔的一个普通居民区走街串巷采风时偶然经过一所民宅,在外面看这房子很小很简陋、低矮陈旧,斑驳的外墙显示着岁月的沧桑,一看就很容易联想到大都市里的棚户区。近前一看,房门完全敞开着,室内空间不大,一眼可见全貌,朴素的内饰和陈旧简单的家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绝对是一户生活在底层的寻常百姓家。通常情况下,这样一户人家是不会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但今天例外,因为屋子里赫然端坐着一男一女,看上去都已中年,都在十分认真地做着同一件事:化妆。尤其是那男子,但见他左手举一面小镜子,右手十分细心轻柔地描着眼线抹着眼影!那坐姿那神态那动作像磁石般把我们的注意力牢牢吸住了。常识告诉我们,女人化妆乃天性,但一大男人在自家脸上不吝时间不耐其烦地大动干戈则有违常理。关键是,俩人典型的居家装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家似乎并不是为演出而化妆。
这就很有意思了对不?如果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我们还算什么职业旅行家呀?于是,我俩不约而同地抄起了家伙。由于语言不通,只能比比划划征求他们的意见,问是否可以拍照。在得到友好的点头应允后,我们从容地记录下了这难得一见的场面。
平时,村妇出门时也会擦BB霜画个眼影涂个睫毛膏啥的,但是眼线这么高级的动作还真没玩过!所以,当场被震得天翻地覆。
回来后我们把这件事讲给旅馆的小老板听,这位收藏了N顶各种样式帽子的35岁中年人丝毫不掩饰鄙夷之态。他说:他神经病吧?!
常言道:女为悦己者容。
男儿梳妆为哪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