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声名远播的“文艺青年聚集地”背后,鼓浪屿的官方外号是:音乐岛、钢琴岛和万国博物馆。前两者揭示的是鼓浪屿优雅的气质,后一个描述的是她混搭的外貌。
鼓浪屿曾长期是一座人烟稀少的荒岛。直至宋元时期,才有了第一个名字“圆沙洲”。到了明代,才改为“鼓浪屿”。彼时,岛上的房屋多为简陋民房。
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爆发,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于是,离城不离尘的鼓浪屿被外国殖民主义者看上,他们纷至沓来,先是租用民房,待站稳脚跟后,又陆续建造了教会学校、教会医院、教堂、圣教书局、领事馆等公共设施。当然,最大量建造的还是公馆、别墅等居住型建筑。
来自不同国家的殖民者按照自己的审美和生活习惯在这块海外飞地上尽情地挥洒着想象力,打造着属于自己的去国离家之后的故乡梦。小小的鼓浪屿,先后竟有数十个国家设立领事馆,割据地盘,在各自的领地上建造离宫別馆。
据不完全统计,鼓浪屿岛上有一千多幢富有各国风情的老别墅。在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中,既有殖民者们盖的洋房,也有归国华侨从国外归来时引入的东南亚式样,还有很多当地人模仿周围的洋房所建的房屋。所以,在100年前的鼓浪屿岛,洋人、官人、华侨富商、本土富豪和民族资本家齐聚,是全世界最有福、最有钱的一平方公里。
数十个国家一起将鼓浪屿当做工地大兴土木,这本身就增加了鼓浪屿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呈现多种风格和形式的折衷主义。
岛上的各色建筑多数为低层庭院式,主要建于上世纪初或二三十年代,其风格主要受欧、美、东南亚等国建筑手法的影响,但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房屋一般选用当地的石材或红砖,用料考究、造型别致,布局合理,多采用圆拱回廊、清水红砖、红瓦坡折屋面,并用柚木楼板、花砖铺地,用栏板铺以奇异别致的琉璃瓶花格。建筑的各个立面常有精雕细刻的罗马式大型圆柱和结构造型迥然不同的多坡屋顶,有的建筑仿照古代宫殿式建筑并揉合进西欧建筑造型手法,形成外形独特、屋檐线条奇异的折衷式建筑风格。
对于非专业的纯打酱油型老建筑爱好者诸如皇帝和村妇之流而言,捧着历史书去研究岛上哪座房子由哪几种风格混搭而成其中又蕴含了何种深厚传统文化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擅长的是钻进某条不为人知的小巷子,和某家的白发老翁一起泡壶茶,听他讲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以及那些老建筑曾经有过的绝世风华,以及内里潜藏的艳情八卦。

当年的水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