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2011-06-21 12:12: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研申请与科研论文 |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 键 词:地理学;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球信息科学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巨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科学,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在当前的大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既古老又年轻, 20世纪它经历了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巨大成就。
1 进展和成就
由于研究背景的差别和学术观点的不同,在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生态学派、区位学派和数量学派等若干不同的研究传统和风格。这些主要研究传统与学派并不是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相反,它们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如关于地表事物分布的区域研究必然涉及到人地关系的生态学内容,也离不开景观的发展和演变;而区位学派的空间分析,数量学派的数值化和模式研究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们又和区域研究及生态学派的人地关系研究互为补充[1, 2]。
1.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1. 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1. 3
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
1. 4
国家及区域地图集系列的编纂
1. 5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2 发展趋势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的地球系统科学,跨越一系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相融合。地理学传统的地球整体观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地理学虽然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但要实现跨学科的综合集成却面临着新的挑战。各国地理学家都在不断追求,以期使地理学的研究水平逐步提高,为建立现代地理学而努力。从近期的发展看,现代地理学有如下一些明显的动态和趋势[1, 2, 7, 8]。
2. 1
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2. 2
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领域各分支和专门学科的发展对综合研究的要求越迫切,为深入分析基础上的综合集成和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化研究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来,地理学专业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但它并不足以否定“分科愈细,综合愈重要”的原则。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部或它们之间的综合、统一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进一步专业分化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同步进行。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来愈大,其影响也越加显著。地理学应十
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与自然地理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是纯自然主义的,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生态学的基础。多数学者认为,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2. 3
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
2. 4
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
2. 5
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2. 6
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
无论从学科发展角度,还是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国家需求看,地理学都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发展的有利契机。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与提高,环境评价、预测与保护,产业布局与区域规划,乡村发展与城镇化,自然灾害及减缓对策,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等。这些都对地理学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和推动着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地理学家在了解评价自然环境与资源、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将做出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在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也存在着创新、突破的前景。
3 前沿领域与重点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地理学家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领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战略研究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3.
1
陆地表层系统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显著特点,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比较其间的异同,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中,也要关注海陆相互作用,特别是海洋对陆地过程的影响和作用。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看,也需要一个比较好的、便于应用的、兼顾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区域框架,并根据客观实际变化而及时更新。我国幅员广袤,东临太平洋,西靠欧亚大陆腹地,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地高原众多,季风气候显著,既有湿润的森林又有极端干旱的荒漠,形成三大自然区并列的独特格局。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不同区域、类型和自然过程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对地表过程和格局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将促进全球环境变化区域响应的研究,成为发展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文循环过程与水量转化机理及其物理实验模拟;流域系统中物质迁移过程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坡地侵蚀发育过程与坡地的改良利用;土地演变过程及其调控机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过程及区域尺度转换;生命元素、污染物质、重金属和稀土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健康效应;自然地域系统的综合研究;典型地区环境演化过程等。
3. 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由于大气中CO 2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已引起公众和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针对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荒漠化等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已分别制订了有关国际公约,开展合作,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和地表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全球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随着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愈加强烈。人类对某一地区施加的影响,会对其它地区产生作用,而今天的措施又将对未来产生影响。当今瞩目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是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影响的缓慢累积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在过去、目前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地理学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结合我国国情和地理学的特点,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全新世的古地理环境演变,特别是近2
000年来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极地、高山和冰冻圈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对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与响应;全球环境变化的战略对策研究等。其中,全球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对策涉及自然地带推移变化、土地利用与农林牧业的结构与布局、能源结构调整、海岸带的防御措施,以及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等。
3. 3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加大。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
因此,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性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与对策。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要划分不同的地域类型,对其成因机制、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宏观整治战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与途径。
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循环演变规律及水资源、水环境动态评价的理论方法,水资源高效利用途径及优化配置决策;土地质量演变机理及其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的耦合机理及其调控;环境质量评价、预测与区划;生态与环境公益功能及资产价值评估,典型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定位动态监测与趋势预测;生态地理区划及环境脆弱区域的研究;重点区域(如黄河流域、西北干旱区、东南沿海快速发展区等)生态与环境演变机理及调控。
3.
4
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要建立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渐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并且应当促进不同类型地区的协调与均衡,缩小区际发展水平的差距。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需要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拟订调控与管理对策,提出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型。
人地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简称,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球表层的“人”(人类及其经济社会活动)与“地”(自然环境)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人地系统包括人对地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作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历史经验表明,人和地之间应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人类应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利用和改造地(自然环境),妥善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地系统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并落实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在人地关系协调中,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反馈作用并相互交织在一起。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促进与抑控作用;人类对自然系统投入可控资源、治理自然灾害、改善环境质量、开发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产出并予以优化。任何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目前,更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作用[14]。
当前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分异规律及其结构优化;人类聚落及城市化研究;人文因素对自然环境影响及其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机理及区域系统结构优化与调控;人地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包括人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开放程度及其稳定性;人地系统类型分析及其地域分异;人地系统演替过程的动态模拟及系统调控等。
3.
5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集成、大型地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甚至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信息时代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4, 12, 13]。
对地观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全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不仅为地球的可视化提供平台,而且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基本模型框架。利用这个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体各圈层的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价现状,预测未来。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则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的研究。
当前地球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包括:①时空信息的认知,时空信息表达、解释与反演,地理数据模型与信息机理的研究;②多源数据融合,大型地学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③地学知识发现,地学信息图谱、地图语言与认知,地理信息模型等地学信息时空分析与模型研究;④地学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虚拟仿真的基础设施;⑤信息共建共享的规范、标准与立法等。
4 对策建议
4.
1
4.
2
4.
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Wu Chuanjun, Zheng Du, Tang Yijian, et al. Geographical Sciences[M] . Beijing:Science Press, 1995. [吴传钧,郑度,唐以剑,等.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地理科学[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
[2]Huang
Bingwei, Zheng Du, Zhao Mingcha,
[3] Ren Mei’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n the last decad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0, 45(2): 132-138.[任美锷. 最近十年来中国地理科学的进展[J]. 地理学报,1990, 45(2):132-138]
[4] Chen Shupeng.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Regional Development [M]. Beijing:Survey and Mapping Press,1995. [陈述彭. 地球信息科学与区域持续发展[M]. 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5.]
[5] Wu Chuanjun, Liu Changming, Wu Lüping, eds. Chinese Geography in Turn of the Century [C]. Beijing: People Education Publishers, 1999. [吴传钧,刘昌明,吴履平主编. 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Lu Dadao, e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Geography[M] .
Beijing:Science Press,
[7]
Ma Ainai. On futur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science[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es Pekinensis, 1996 ,
32
[8] Li Jijun.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geography in China [A]. In: Wu Chuanjun, Liu Changming, Wu Lüping, eds. Chinese Geography in Turn of the Century [C] .Beijing:People Education Publishers,1999.[李吉均. 关于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之思考[A].见:吴传钧,刘昌明,吴履平主编. 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 [C]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Zheng Du. China's Agenda 21 and geography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4, 49(6): 481~489.[郑度. 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 49(6):481~489.]
[10] Huang Bingwei. On the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scientific ba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6,51(4): 350-354. [黄秉维.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1)[J]. 地理学报,1996, 51(4): 350-354.]
[11] Dong Hanfei.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geography[A].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Integrated Study on Geography [C]. Beijing:Science Press, 1999.[董汉飞.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A]. 见: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C].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2]
Gong Peng, Shi Peijun, Pu
Ruiliang,
[13] Zhou Chenghu, Lu Xuejun. Issues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53(4):372-380.[周成虎,鲁学军. 对地球信息科学的思考[J].地理学报,1998,53(4):372-380.]
[14] Wu Chuanjun. On the core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the areal system of man-nature relationship [J]. Economic Geography,1991,11(3):1-5.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1991,11(3) :1-5.]
[15]
Egenhofer M J, Janice Glasgow, Oliver
Gün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