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人文/历史 |
冬天,阳光有些黯淡。早上的警报声响彻城市上空,让人不觉想到70年前的今天。
70年前在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那么多苦难的人到底遭受了什么?为什么他们的遭受要时隔半个世纪才会昭示大众?为什么一浪高过一浪的回忆抵挡不住这些幸存者的贫穷?为什么有的学者竟然能靠研究这点发家致富?……
太多太多的谬论让我疑问。
我是一个爱国者,那声声警报都能催发热泪盈眶
我还曾是一个访问者,访问那段历史,访问那些被人遗忘的老人。她们都是那般的脆弱,经不起时间再次的锤炼。她们其实不想记起那段曾经,那段令她们羞耻的曾经。可现实的政治一遍又一遍在催醒心中的痛。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那么多的电影又一次爆发。他们有的是想让世界记住这段历史,有的却仅仅是因为题材宏大,涉及到人性而匆忙上阵,希望携带这股热潮发生一笔。
《南京!南京》是陆川几年心血,求证了无数的专家学者,就想把那段历史搬上银幕。只可惜国内政策的原因,电影的审批拿下来很久。到开拍时,70周年也已经过了,等到真正上映早已经不是热门话题。他曾经满腔热血,在现实的逼迫下只能无奈投降。但愿出来的电影能够有所成绩,也不枉他在这座城市的5年学习。
《张纯如》,怎么说呢,这部电影的拍摄总是静悄悄的。没有太大的炒作,没有太多的明星。一切都很平淡。也还赶上了今年70周年纪念。想要在今天上映,但无奈却困难重重。有的时候我真弄不明白,一件本可以宣传这段历史,号召起强烈爱国心的事情,为什么到了我们这边就会困难重重?要思前想后那么多为什么呢?可能是中国人天生的圆滑造成的吧。
《南京》。到目前为止,这部电影的全国票房超过了1300万,简直可以称作奇迹。可有谁想到当时这电影到了华夏发行公司时,他们压根没有理睬,直接发配给了一个小公司进行全国运作。小公司也没钱啊,就开了个看片会,记者发点红包了事。找了个变形金刚的档期,以为水满则溢,票房会溢到《南京》来。还好是爱国的人民将电影送上了大银幕。在上海,由于所有影院都只能看到变形金刚,当地报社领导想要看却无处可看。怒火中发了个报道,谁知道报道又在人民日报上转载,几来二去,高层动怒,直接下发通知要求多放《南京》。于是,大家可以体会到那段历史的悲壮了……
《南京浩劫》。我一直没弄明白这部电影操作的真正含义。当然,我们不可以说这是政府行为。一切都是在市场运作。长久的筹备期,令人等待的有些发怒。没有一个演员明确下来,导演只是好莱坞的三流货色,现在连美国制片方也变成了三流货色。总的加起来,几个亿美元的投资完全就像堆造起一座空中楼阁。而今,预告片倒是先拍出来,和一般拍完电影才有预告片不同,没有正片的预告片显得古怪,又像是在骗钱投资。只能继续等待,等到有朵美丽的鲜花开放祭典英灵。
《黄石的孩子》。其实这部电影和那段历史的距离有些远,甚至和黄石的距离都有些远。只不过同样的年代,可以牵扯到同样的事情,总是让人产生一些模糊。电影即将要上映,尸骨还在寒冷中。
《约翰·拉贝》,说实话,这部电影产生之时,我有些意外。一个外国人的历史,特别是一个纳粹在中国的历史如果能够拍成电影,震撼性的确非常强大。但是在扎堆的同类题材下,这样的电影到底前途何在,谁也弄不明白。王中军是个生意人,最多是个稍微懂点艺术的生意人。在这项电影的投资上,他只是想投资个名声。也算是为了国家贡献了力量。所以在题材撞车时,总的投资会一步步削减。所以演员由李冰冰到周迅然后到张静初。从这等级下降就能看出里面的玄机。而到目前为止,约翰拉贝纪念馆压根不知道电影的拍摄,这里的博物馆也不知道,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为了谁在拍这部电影……
据说,08年后,张艺谋还将拍摄《金陵十三钗》,他的加入令这个题材更加丰富多彩。撞车会更加激烈……到时候,这段被人遗忘的历史真的能让人记起么?
前一篇:张震岳:我的本质是个农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