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胡敬涛兄博客的诗作,我手工制作了一本诗歌小册子,以方便阅读。图与胡敬涛兄将出版诗集无关。特此说明。)http://s2/mw690/001xCxSbzy6LSY3xMTDe1&690
http://s3/mw690/001xCxSbzy6LSY3Obrce2&690
http://s12/mw690/001xCxSbzy6LSY45HVF3b&690
http://s7/mw690/001xCxSbzy6LSY4lVsOf6&690
心中有禅,诗意万般
——评胡敬涛诗歌选集
承蒙敬涛兄垂青,嘱予为其即将出版的诗集写篇诗评。虽与敬涛兄相识时间不长,但读其诗,如见其人,相见恨晚,所以也不推辞,爽快地应承下来。
近些年来,我四处搜罗一些现代诗歌,以打发平淡无奇的生活。但在边搜边读的漫长岁月里,我与敬涛兄诗歌擦肩而过,无缘读到。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只要努力去寻,他就在那里,总有一天会找到。第一次读到敬涛兄的诗歌是在2014年7月份,一首《你掏出雪》,让我眼前一亮,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反复吟读:“苏州河上。/铁匠的孤独亦含铁?//白渡桥边。/做伞的女子亦做雨点。//碧荷?高脚杯任意拖长它的影子。/碧荷?陆家嘴接吻的人一生缺水。//切莫带着玫瑰去筹集/淮海中路闻风而动的夜色。//切莫!/在礼拜天摔碎一滴水。//静安寺。/你解开第一粒钮扣,你掏出雪。//”在古典的韵味中,竟藏有禅意的栖居!苏州河上、白渡桥边,打铁的铁匠、做伞的女子,铁匠的孤独含铁,女子的寂寞含雨,不求工而自工。碧荷,高脚杯的比喻,使人耳目一新,道出了常人想道而未能道之语。“淮海中路闻风而动的夜色”,“闻风而动”,修饰“夜色”,这种词意和词性的转换,为汉语所特有,读来妥帖且舒服。两个“碧荷”、两个“切莫”,环环相扣,那“陆家嘴接吻的人一生缺水”,缺得正是“在礼拜天摔碎”的那“一滴水”。而“静安寺。/你解开第一粒钮扣,你掏出雪。”“你”从怀中掏出“雪”,“雪”,是纯洁的象征,形神兼备,有象外之意,入禅妙悟,诗味悠长。
自从读到敬涛兄诗歌后,一读就不可收拾,到后来他写一篇,我读一篇,已经上瘾了。总感到敬涛兄诗歌里有我需要的营养和元素,古典文化的陈酿、禅意的妙悟,大胆的象征、精彩的意象,不拘一格的白描彩绘、千变万化的山川河水,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总能勾起我的无限回味与畅想。敬涛兄诗歌多有神来之笔,想象极尽汉语的弹性,事物的形与意借助一股巧劲,把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意象,糅合在一起,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余味不绝。如“雁行:在水上/排飞渡江人的一生”(选自《渡江》),天空的雁阵与渡江的船,在视觉上的直接对接,一幅动态画卷跃然眼前。我觉得那股巧劲,应是汉语深厚的文化因素,长久以来在读者心中营造出的语境与文化背景,正好可以接纳、吸收、反射出这种独特的诗歌文本。读者解读诗歌文本的过程,就是运用自身的文化素养参与互动的过程。敬涛兄在这一点把握上火候恰到好处,通过暗示与指引,打通了诗歌文本与读者之间的隐形通道,寻常景、寻常事,一经他的点化,总有说不出、道不明的妙味。
心中有禅,笔下的山水亦变幻万般。敬涛兄的诗中有佛性,有禅意,是对自然和社会深刻体验后的反刍,是人生经验与阅历的诗性提炼。如“她的肉体/在布的款式中吹风”(选自《肉体》),这就是从生活细节入手,洞察众生百态。又如“栖霞寺。汲水的女子/命里有一帧浓荫?/那额前的刘海保持着一丝微风。//隔江。一只灰白色的鹤,/落在民国十四年枯瘦的笔法上。/暮色已被故人用尽?雨,鸦雀无声。”(选自《鹤》)汲水的女子与江边的鹤,收入同一个镜头,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比照、对视,是对佛性中众生皆有灵性的阐述。“雪/软化寺庙的钟声”(选自《寺》),一种入情入理的顿悟。敬涛兄的诗歌中寺院、禅师、懒僧、佛陀、袈裟、僧袍、钟声、轮回、剃度、梵音、香客、佛语、禅意比比皆是,可见他心怀佛心,用佛眼来打探世界的。诗性、佛性、灵性,在他的诗歌中合而为一。
敬涛兄诗歌,大多寥寥数行,但行行不一般,他极力把意象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而诗味传之千里之外。他抛弃别人用旧的意象,不蹈前人之句,别出心裁。也许有人说意象繁复,不太好懂。可我认为,只要稍有些文学功底,静下心来读,定能领会到别处无法体会到的妙趣。“楼外楼。那胸脯的/起伏迎接过细雨。”、“碎花裙在单车上盛开”(选自《少年的腼腆无法落款》)状物如在眼前,不仅形象,且有弦外之音。同样写燕子,敬涛兄笔下“燕子?燕子是衔走早春的一枚繁体字。”(选自《信》),别开生面。“注意否:石榴在人间是一枚中弹的果实”(选自《石榴帖》),此想象让人拍案叫绝!“夏夜一来,弯月就在水里乱动。”(选自《草坡帖》),在写月这样的老题材中,还有如此让人意想不到的句子。“我看到,高飞的候鸟/再次对折天空”(选自《候鸟》),这样的诗句,绝非寻常诗人可道!
我常常想,敬涛兄,究竟知遇过多少山水,才写出这样精彩绝伦的诗句?如果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算是境界,那敬涛兄诗中的画,是一幅动态的写生图。那些山水河流、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寺院经楼,在他笔下,都有佛心,有神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他心中,人世万物皆有血有肉,有情感,以物观我,以我观物,物我相映,两者皆忘。故他笔下的万事万物,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让人过目不忘。“公园。晨雾缓缓吐出/蜿蜒的小径”(选自《遗址》),“吐”字用得真妙!“山穷水尽时,一根绳子即可垂挂落日!”(选自《树顶》),“垂挂”用得自然!“每一个早晨/滚动的云朵需要滴入高锰酸钾”,真没想到初中时学的物理知识,竟然有此妙用!“垂柳反复修改的江南,/乱蓬蓬的白塔被水影打翻。”(选自《逍遥》)这种表现手法,诗趣横生!“三百年前,古槐下/一件朱红袈裟是斜阳的药方”(选自《袈裟帖》),景语皆佛语,有苍凉之叹。“那些蝴蝶翩飞的影子/沦为水迹”(选自《冰的回音》),美的凄艳!
成熟的诗人,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所谓风格,就是作品刻有自己独特的印迹,这些印迹不是别人能轻易模仿和超越的。敬涛兄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充斥大量的词汇,这些词语在原有的词意上,结合了文本中营造的特定语境,经过拉伸、切割、演化,丰富和拓展了汉语的表现力,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体系。那些目不暇接的新奇意象与巧夺天工的想象,由此诞生!
当然,上述所论仅代表我个人一些肤浅的感悟,敬涛兄诗集中所能带给读者的,我想远非我所说的只言片语。诗无达沽,相信读者会从敬涛兄的这部诗集中,找到属于自我的更精彩、更丰富、更浪漫的诗意王国!
木行之
2014年9月8日中秋节写于北京顺义石门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