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允许孩子写作业或考试有错,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2014-10-10 09:21:23)

有一对父母,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所以从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对作业的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必须整洁、正确。妈妈天天细心检查孩子的作业,做错的当然毫无疑问要重做,写得不规范的字也必须重写。为了提高女儿写作业的认真度,妈妈规定每天检查出的错误不能超过规定数,如果超过了规定数,或因反复改正致橡皮把纸擦破了,就把这一页撕了重写。为此,孩子没少哭过,父母则绝不退让,甚至为此动手打过孩子。

在父母的严格管理下,孩子写作业的好习惯养成了,所有作业本不但整齐干净,而且几乎没有一点错误,全部是红色对勾,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被当作范例,让全班同学传阅。到后来,即使妈妈不检查,孩子自己也不允许作业有错,如果觉得哪页没写好,会主动把它撕掉重写。为减少返工,孩子在写的时候总是非常认真,所以很慢,一个小时的作业经常要写两个小时,因此几乎没时间玩耍,也没时间阅读。

女孩上初中后,学习难度增加,作业也多起来,而且,由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作业在书面上的整洁与否,不习惯思考,所以面对一些较复杂的作业,不知所措,没有能力应对。这种情况下,女孩经常写作业到晚上十二点以后,睡眠严重不足,心理上也越来越焦虑。最令孩子痛苦的是考试,卷子上经常有不会做的题,而且因为写字慢,经常发生因做不完卷子而丢分的情况,考试排名急速下滑。

一个在作业上都不允许自己有错的孩子,怎么能接受成绩排名每况愈下呢?女孩开始变得厌学,发脾气,妈妈这时才意识到孩子养成的“认真习惯”是个问题,开始劝孩子不必把作业写那么整齐,可以凌乱点,可以有错,不会做的就别做了。但孩子在整个小学期间形成的习惯已根深蒂固,并不是自己想改就能改的,只要发现作业有错,就难以接受,甚至表现出恐慌。心理问题反映在生理方面,年仅12岁的孩子开始严重失眠,每到周一早上,分外焦虑,甚至发生过几次晕厥,经常请病假,后又出现暴饮暴食和厌食症交替的现象,和父母的冲突也越来越严重。

勉强读完初一,从初二开始,孩子断断续续休学。父母一直试图通过找家教补课、给孩子讲道理等方式解决问题,都无济于事。到初三时,功课压力更大,女孩彻底崩溃,无法再到学校。父母带她去医院看心理科,被诊断为抑郁症,跑好多医院进行治疗,毫无起色,状态越来越差。现在女孩把自己完全封闭在家里,不和父母说话,也不和外界交流,只能做最简单的手工,像智障儿童一样简单地生活着。

这对父母,打死也不会承认自己是那个可笑的江湖医生。确实,表面看来,他们和江湖医生没一点相似。终极目的不一样,责任感不一样,对对象投注的感情不一样,无私程度不一样……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实现一件需要精细处理的事,在最糟糕的结果出现之前,他们在意的,或者说有能力注意到的都是自己热衷的目标,而毫不在意方法的正确与否,不注意手中所操控对象的痛苦及承受力。所以得到的结果也有共性:取得了一个短暂的、表面看来令人满意的效果,却永久地损害了一个人。

 

培养孩子的“学习好习惯”和“生活好习惯”,树这样一个目标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如何培养、在培养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却是件需要去用心用力思考的事。下面对一种典型现状进行分析。

现在有很多家长或教师为了培养孩子在学习上认真的好习惯,都会这样对孩子说:在考试上,我可以原谅你因为不会做题而丢分,不能原谅你因为马虎而丢分——相比单纯向孩子要成绩的家长,这样说话的父母似乎在教育意识上上了个台阶,他们知道,在学习上,好习惯胜过好成绩,而“认真”是个好习惯,所以向孩子提出不许马虎的要求。但这样一种培养“好习惯”的做法和上面一种没有本质差异,貌似合理,都属于门板治罗锅的范畴。

孩子考试丢分,不外乎两种原因:不会做或不小心做错了。按家长这样的要求来评判这两种丢分情况,没学会倒是比学会更好——如果一次考试不足以让人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把这种情况放大了来看——假设两个孩子,张三和李四,一直是同班同学,在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甚至在整个中小学期间的每门课上,张三只能会学70%的知识,但可以百分之百把它落实到卷面上,李四学会了90%的内容,因为马虎,总让成绩打些折扣,每次得分和张三差不多。那么请持有这样逻辑的家长诚实回答一个问题: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你宁愿你的孩子是那个学到70%知识的张三,还是那个学到90%的李四?

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这样的反驳:这样的假设不存在,一个孩子只要养成认真的态度,他眼下可能有些知识学不会,但从长远来看,一定会胜过那个聪明但不够认真的孩子,他不可能总是只能学会70%——此言有理,同时也说明,你的终极目的并非意在培养一个知识量比别人少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有认真习惯、能把学业做到最佳程度的孩子。即你真正想要的,不是张三在知识量上的不足,而是他能做到的“效益最大化”,你心底有一种确信,只要坚持不允许孩子马虎,他就能做到既“学得会”又“考得好”,最终,认真的张三一定会超过马虎的李四。

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不许马虎的要求有利于达成这样的目标吗?

心理学和生活常识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精细程度和熟练程度有关,粗糙和失误是万事开始阶段的必然,只有经历过失误,并在失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越做越精准。

儿童由于年幼和背景知识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要环境正常,孩子都会慢慢成熟起来,越做越好。正如学走路,开始跌跌撞撞,却完全不需要人为解决。不把这看作是问题,它就不是问题,把这看成是问题,才会制造出问题。如果家长不体恤孩子的幼小,孩子每摔倒一次,家长总批评为不小心,表示出不满,这就会给孩子带来扰乱和困惑,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延宕他的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所以他认为,儿童写作业,做错也是一种作业设计要素。这并不是因为错误是件好事,而是因为如果太热心选择不准有发生错误机会的材料和工具,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的判断力减至最小,使他们在能力的获得上收效甚微。

所以,西方教育学特别强调要给孩子“试误”的机会,这也正是中国人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

(节选自尹建莉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之《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不允许孩子写作业或考试有错,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