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和读者交流 |
这是昨天收到的一位家长的来信,她说自己的孩子和自闭症擦肩而过,这个形容很准确,悬崖就在脚边,能看清路就不会掉进去。自闭症被千万倍地放大,有多少健全儿童成为错误诊断的牺牲品,倾家荡产之后,成为终身残疾人!
祝福大家!
昨天是4月2日,国际自闭症日,之前我并没有留意这个日子,直到电视上播放一个自闭症患儿的节目,才吸引了我的目光。看完之后,我深深叹了一口气,我知道这一年,我的家庭已经幸运地与星星的孩子擦肩而过。
看着电视上那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呆滞的目光,刻板的动作,不与家人作对视,没有任何情感的交流和互相,让我想起去年带着乐乐去郑州儿童医院做检查时的痛苦经历。那时候的乐乐,2岁半,却只能说“妈妈”,连爷爷奶奶都不会叫。医生开出了单子,一系列全套的检查之后,医生给我们下了“轻微自闭症”的结论,然后让我们每天抱着孩子来医院做语言和行为的治疗,而且明确告诉我们,半年之后才可能起效,我问训练半年后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医生明确地回答:“谁也不能保证效果。”
我和孩子的奶奶抱着孩子在医院,无奈和痛心的感觉淹没了我们,且不说每天价值不菲的治疗和训练费,单是每天抱着孩子来医院,这种精神的压抑都让我们透不过气来,我和婆婆相对无言,我发现她也偷偷流泪了,我想起来医院之前,她说过的一句话:“难道这孩子真的就是一个废品了吗?”我的心都要碎了。
在医院看到的另外两个孩子,更是让我心中无比酸涩,一个女孩子大概6岁,她的妈妈让她给医生问好,她生硬地点了一下头,艰难开口:“好。”另一个男孩年龄更大一点,大概7,8岁,医生问他吃饱没有,他不回答,妈妈提醒他回答,他夸张地拍着肚子,生硬地开口:“饱了。”看得出来,他是这个医院的熟客,已经训练过很长时间了。我暗暗想,如果乐乐在这个年龄,也只能有这样的反应,那这样的训练还有什么意义?一个人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还怎么上学,还怎么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回到家里,我做了一个决定,不带孩子去医院训练,因为效果不能保证,而且,孩子每天在医院训练1小时,但在我身边却要呆上23小时,我要自己来训练孩子。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所有与自闭症的治疗相关的内容,打印了厚厚一本,然后开始钻研,重要的方法用红笔标记,看完一部分治疗方法,就马上用在孩子身上。其实训练自闭症儿童的原则非常简单,那就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说话,玩耍。
在搜索自闭症的训练方法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尹建莉老师的博客,那一篇《关于孤独症这件事》,还有《制造问题儿童的典型路径》,每看一遍我就痛哭一回,晚上彻夜难眠。因为我终于发现了,是我制造了儿子的问题。
其次,我当着孩子的面,在其他人面前公然批评他嘴笨,不爱学说话,不但给了孩子自卑感,而且把不爱说话这个不好的标签贴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会认为,既然妈妈都说我不爱学说话,那我就不说吧。
第三,我内心的焦虑在无形中传递给了孩子,我每天的担忧,频繁带他去医院接受检查,都传递给了儿子一种感觉,就是说话是大事,是个很重要却又很难的大事。这样的大事,孩子怎么可能做好呢?
经过半年在家的训练,孩子越来越喜欢和人互动,语言也渐渐突飞猛进了,那天中午他自己开口说:“乐乐要喝鸭鸭汤。”在睡前,醒来后床上的亲子时光,他学会了6首唐诗,晚上出去玩,看到车灯撒下的光,指着说:“疑是地上霜。”,上幼儿园适应得非常快,老师反映他特别爱学习,唱歌很准确,记忆力也超好。
再回想到电视上昨天播放的那个孩子和他的妈妈,我知道,确实存在天生的自闭症孩子,但这种几率是非常少的,更多的孩子是像我家的乐乐那样,是因为3岁之前,家庭给他的语言和情感互动太少造成的。我衷心希望孩子的妈妈也经过自己的反省,知道孩子的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和孩子互动,勇敢承担起妈妈的责任,弥补孩子2岁之前,由于无知和疏忽而造成的恶果,而不要抱怨:“我怎么就有了这么一个孩子?”
再说说上幼儿园的事情,乐乐上幼儿园后,适应得很快,几乎没有哭过,早上总是很期待去,每天老师反映也都是乐呵呵的,尤其是学东西特别快。我觉得和我之前的准备工作是有很大关系的,在上学前几天,我就带儿子来熟悉环境,让他摆弄自己的小杯子小凳子,看外面的大滑梯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欢乐场景。上学之前,我就给儿子念绘本,让他知道书本是很有趣的,文字是有意义的,从小我就给他唱歌,让他感受到旋律的美好。所以,现在幼儿园学的东西,他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背景的,所以学起来轻松愉快。
当然,我也有我的缺点,我不爱跳舞,不爱运动,所以孩子在跳集体操的时候,总是有些扭捏。孩子的行为是提醒我,要注意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地方。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完善自己,孩子自然健康全面发展。
为了孩子,努力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