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读者来信,本博文标题是我加的。请注意标题中“可能”二字,它不是完全否定跟着微博学育儿,只是意在提醒:很多育儿微博确实能给家长们一些提示,非常有价值,但微博的短小决定了它只能进行简单陈述,无法解读。更何况现在伪教育知识很多,微博中更多,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没有具体的注册人名,仅冠之“育儿”或“家教”之类名号的所谓“官方微博”中,胡乱拼凑的内容被大量转载,不知会形成多少误导。下面一篇文章说得很好,推荐给大家。
尹老师,您好!
读了两遍您的书,后来又经常翻看您的微博和blog,感到自己领会了一些您提倡的那种教育理念。可是也许读的不够透、教育方面的涉猎得也不广,思考得也不深入,所以仍会有一些困惑之处,想跟您讨教。
相信您也留意到了,目前互联网的各种微博博客网页微信中,充斥着大量关于幼儿教育的“知识”。这些连出处都无从考证的信息,甚至都有可能不是来自于某个教育“伪专家”。但是,广大家长们争相转发、推广,觉得这种碎片知识看起来相当有力量般,可以指导他们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比如今早我的微薄上就看到同事转发了这样一条微薄:
【三大恶习毁了孩子一生 家长不能纵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而有些不良习惯,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1.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要发泄情绪,甚至动手打人;2.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没始没终;3.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妈妈。
诸如此类,列着1、2、3,的律条微薄太多了!我自己过去都转发过不少。可是近期在对您的书,以及您在自己的语言中呈现出来的那些理念、道理进行了很多的思考之后,突然再次看到这样的“教育警句”时,产生了强烈的质疑。过去不读书不思考时,认为这样的话语看起来很有道理,用教育大师作开头,然后引出数条很有逻辑的名言名句,每每让我相信这都是真知灼见。可是今天,我就觉得很有问题,也让我产生了困惑,想跟您探讨一下:
该条信息给家长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以下这些习惯是糟糕的!对孩子未来不好的!是有待改正的不良习惯!
1.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发泄情绪甚至动手
2.做事不能善始善终
3依赖性强不思考
仿佛这几条习惯,就像孩子突然的了一场病一样,不知不觉就在发生在孩子身上了。大量的此类信息,让家长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哦,依赖性强不对,做事不专注不持久不对,不被满足就胡闹不对,.....不对,.....不对!那么,以后家长面对这一类孩子很容易有的“坏习惯”时,如临大敌,惊恐万分,赶忙加以纠正、训斥、打骂、教育。。。。。。当然,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了,最终他们跑到教育专家那里去提问、咨询,问:我的孩子有....问题,该怎么办....?
您看,这些条目列举的,明明是教育出现偏差后的结果么?要解决问题,拿着结果开刀有什么用呢?只会让家长们更焦虑紧张,让孩子情况更糟。应该去寻找这些问题出现的源头,而源头往往在家长的语言、行为、习惯、或对待孩子的方式出现了某种问题。
所以,这一类只知道把坏结果列出来,并告诉家长们,你们不要让孩子变成符合这1、2、3...的样子!你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习惯!我认为它们属于“伪知识”,对家长只有结果导向性地情绪误导,没有正面的传播,告诉家长们应该怎么去做比较合理和科学。
家长说对了、做对了,那些不好的习惯自然就不会产生,而如何说对、做对,其实是需要家长在心中有一个很清晰而正确的教育理念作指导的,而恰恰是这一点,往往是最难具备的,它们是无形的,不但需要家长了解那些知识,还必须深刻领悟,将其变成自己的教育信仰,才能指导对待孩子时的具体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家长认真读您的书读得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放下书,碰到自己孩子的具体问题,却仍然无从下手。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思考和困惑,非常想跟您探讨一翻。想来您一定是很忙,不一定有时间回复我,那就权当一个记录,一个疑问的记录,我会继续反复读您的书、阅读您的blog,继续思考、总结,和别人交流,相信自己最终可以解答自己今天的疑问。有疑问有困惑,只是因为自己当下还看得不透不深刻吧。
祝, 好!
您的忠实粉丝 一位小学英文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