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这个小女孩怎么了?”的分析

(2011-12-09 11:57:43)
标签:

育儿

分类: 和读者交流

对“这个小女孩怎么了?的分析


 

    前几天在博客中发了《这个小女孩怎么了?》,请大家帮忙分析(见本文后面所附内容,或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77c2a0100v5tt.html#comment1)这篇文章同时发在我的四个博客中,不少热心朋友给予了见仁见智的分析。在这些分析中,有的是和我的想法一样的,有的分析得似乎皮毛了。

 

    首先,这件事从表面上看,妈妈在吃鸭舌时的问话和晚上小女孩的言语没关系,似乎是两件事,其实它们是有联系的。

    对小女孩怎么了的分析,新浪博客中天思的说法非常有代表性,也表达了我的基本想法。

      这位家长的这段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你知道这是谁买的吗?

      女儿:不知道。

      我:这是爸爸从温州带回来的

      女儿:哦。

      我:你吃着这个鸭舌有什么感想呢。

 

    我想请问您想让孩子说什么?这样的答案你满意吗:“我觉得爸爸妈妈特别伟大,对我特别好,我要永远爱爸爸妈妈,永远照顾你们。”

这位家长,如果你想请人帮忙,可是帮你的人觉得这是一份很大的恩情,是一份得要你用一辈子还上的人情,你还会请他帮忙吗?

现在你传达给孩子的不是爱,而是一份“你要感恩!”的压力;一般人可以说不,可是孩子没有选择,只能活在压力下,同时怀疑“你是否真的爱我?还是把我当成投资而已?我真的是你亲生的吗?”

无条件的爱你的孩子吧。不管他什么样。

    另外,你把孩子生出来你不养谁养?凭什么让人家感恩啊,又没求你生。

飞梦分析说:

    从上一个对话中,我感到孩子已经从妈妈的问话中意识到妈妈的目的了,知道妈妈在向她索要感恩了,孩子对此可能有些压力。我觉得教孩子感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应该使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真正的爱里面自发地去爱父母、进而爱这个世界,无需教导她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到。

    我的三岁多的女儿就是这样,她吃东西从来都要给父母家人留一份,而且主动要求大人吃大的,她吃小的。我们从来没有耳提面命她一定要那样做,她很自然地就做到了,我想原因可能是她能时刻感受到爸爸妈妈对她的理解、尊重和宽容吧,反过来她也尊重。信任和爱我们。

    jiang_li_happy的留言能印证家长的无心之过会给孩子带来多少麻烦

    我也觉得这个妈妈给人压力很大。小女孩虽然无法准确地说出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但是潜意识一定是感受并且可能将永久地记住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如果经常这样,肯定会有不自然的影响的。我妈妈小时候让我去办个什么事,或者问我什么东西,我回答了后,她会一直追问一直追问,一定要我把中间的过程,每个小细节,包括当事人的细微表情啊之类的都准确无误地复述一遍,后来慢慢地莫名其妙地带动爸爸也这样了。搞得我现在觉得自己像啰嗦老太婆一样,说一件简单的事,或者想一件事都不由自主地往复杂精细方面去,头痛。跟人家说话也这样,交流交际有困难哦!还有感觉不被信任,没有安全感。另外,他们小时候也老是这样教育人要懂得感恩啊之类的,或者如果你一过呢,即使是发自内心地,也会被大人说拍某人的马屁,搞得自己好像很不道德,严重的负罪感,但是又疑惑,我明明不是这样想的啊,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啊?难道我在他们眼中就是这样的小孩吗?或者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或者哪里不妥当,引起他们有这种误解的嫌疑?总之,老是这样跟小孩子说话,会让她很没安全感。

 

    下面是一位读者来信,我们从这位妈妈的心理及言行上,也正好看到了此类问题的来源。

    尹老师,不好意思,你这么忙还要打扰你。我最近实在很苦恼,想向您请教下...

    我儿子两岁九个月,其实算是个比较讲道理的孩子,但最近我发现只要我一批评他,他就躲到姥姥那,说要让姥姥保护他,且明确提出吃饭睡觉都不跟我,也不跟我说话,好象很怕我要跟我拉开距离,好象没有妈妈也无所谓。

   之前出现这种情况,我都不太会主动去理他,怕让他觉得可以以此来作为自己的砝码,让他以为只要这样做妈妈就不敢再批评他了。

    今天午饭时,我只说了他一句让他别磨蹭,他就大喊姥姥,故伎重演,过了很长时间,我心里又生气又难过,于是告诉他:如果因为妈妈批评了你你就不理妈妈,可以,那以后你就不要再理妈妈了!

     我知道跟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说这种话很幼稚,但我真的有点伤心,也很困惑,不知是不是自己对他过于严厉了,难道因此就不管他了?以后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还有,我儿子吃饭很磨蹭,不是不吃,就是要么发愣要么玩,大人好好跟他说都不管用,后来我到时间就收拾,不管他吃没吃完,这时他就会大哭,并认错下保证下次好好吃,但没有几次说到做到的.....您说过如果在饭桌上过于跟孩子纠结,就说明约束过度,但我儿子这种情况难道就应该放任自流,让他无限期磨蹭下去吗?

 

一个不断向孩子索取优点的母亲,她教给孩子的首先是索取心态和不自信、不安全感。

    孩子的优点不是索要出来的,是通过家长无功利的爱心栽培出来的,最好的栽培技术就是表率,即家长如何想如何做。教育,常常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像上面例子中,一个不宽容、心中常存恨意的母亲,如何能教会孩子豁达和爱呢?

人的天性中有善恶两面性,由于人类像大自然中任何生命一样,有一种本能的基因保存倾向,为了这样一个自私的目的,个体间必须合作,行为必须有利他性,所以做好人会比做坏人优先表达,即在正常的环境下,每个人表现出的一定是好的、向上向善的一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

    一个孩子偶尔表达出一些不良行为,如自私、破坏性等,是非常正常的,但只要环境不对这些特性进行负面刺激,不过度激活,坏行为都会慢慢隐身、萎缩,好行为会一点点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一个正常人是正常环境的产物,一个变态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这两种人不是绝对地区别开来的,绝大多数人身上具有正常与变态双重特征,所以人与人的区别往往是,一个略有变态的正常人和一个略有正常的变态者。比如好人偶尔会做坏事,坏人偶尔也表现出良知。基于天性表达的优先性,前一类人肯定多于后一类人,但对人类造成破坏的往往是后一类人。

    教育就在细节中。天下家长的愿望几乎都一样,最终结果的差异就是过程里细节的差异。而要把细节做好,首先要完善的是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



附:《这个小女孩怎么了?》

    这是今天收到的一封家长来信,家长对孩子的一些奇怪言行百思不得其解。

    读了她们的对话,感觉非常有意思。教育是件细微的事,所以不能总是大而化之地说一代人如何,或一个人如何,很多问题要追溯到细节中,追溯到一个人的童年成长中。粗枝大叶地谈教育,这是笨蛋和懒惰者的做法。所以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看看孩子到底怎么了。

     以前多是我直接点评分析,这次非常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我相信很多朋友会有真知灼见。请各位看官对下面案例发表高见,发到下面评论中。谢谢。


尹老师:您好!
      接触您的书,源于《婚姻与家庭》中读到的一篇介绍你书的文章,被深深吸引,至今已经两年了,从中受益匪浅,体会颇深。因为工作忙,我从未给您留言写信。这次写信,源于今晚和女儿的对话,让我十分困惑,特烦请您帮忙分析下。
      我女儿四岁三个月了,现在读中班,性格温和文静略带羞涩,但也有活泼可爱、能歌善舞的一面,情感敏感细腻;非常爱看书,每天睡前必须读书,走在路上也比较喜欢看路牌、商标;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听钢琴曲,下面和您说说今晚和女儿的对话:
      今晚,和女儿一起吃老公从温州带回来的当地特产—温州鸭舌,一边吃一边对话:     
      我:这个鸭舌好不好吃?
      女儿:好吃。
      我:你知道这是谁买的吗?
      女儿:不知道。
      我:这是爸爸从温州带回来的
      女儿:哦。
      我:你吃着这个鸭舌有什么感想呢。
      女儿:有困难。
      我:有什么困难,怎么会有困难。
      女儿:有爱情困难。
      我作惊讶状:有什么爱情困难,什么意思?
      女儿:心中有爱情困难,有爱人。
      我晕:你爱上谁了?
      女儿:我爱上妈妈和爸爸,想哭。
      我更加摸不着头脑了:为什么爱上妈妈和爸爸,心中会有困难,会想哭?
      女儿:因为感恩的心。
      接着女儿对我唱了《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后来我们在床上睡觉,
    女儿:妈妈,我是你的宝宝吗?你别认错了哟?
     我:你当然是我宝宝了,我是你妈妈,怎么会认错呢。
     女儿说,你看嘛,我是短头发,你是长头发,我的眉毛、眼睛、嘴巴、耳朵、牙齿都和你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不是你的宝宝。你别认错了呵。
     我说,人与人长得肯定不一样,还有你长得更像爸爸些。
 
      我百思不得其解,想来想去,只有向您请教,麻烦您白忙之中分析一下,我女儿是怎么了,是我给的爱不够多,让她没有安全感吗?
 
     信写得有些零乱,似乎也没有说清楚,不好意思,年底确实太忙了。
 
                                                                                 读者  小芽
                                                                                 2011年12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