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本博增加一个新的日志分类:“家教大家谈”,专门贴出家长朋友们写来的经验分享文章。这些分享非常宝贵,可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感谢分享的家长们,您的智慧和无私像一颗小小的草籽,锁在抽屉里只是一粒种子,放到原野上,则可蔓延成广袤的绿色——欢迎大家把您的好方法写出来,互相交流!
三,反思与释怀
昨天接一年级的女儿放学。站在学校外面的铁栏处等着,看着女儿象只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跑过来,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我知道这种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小家伙高兴地告诉我,今天的星星数已经上升到12颗了,我夸她真棒。然后询问她是因为什么良好行为得了三颗星星——我希望她重在做事本身的乐趣,得星星只是附带的结果,是良好行为的产物。良好的行为才是值得称赞和肯定,并能让人心生愉悦,让人产生内在动力的。她说写拼音写得工整、漂亮得两颗星,还有一颗星是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上车后,小家伙说肚子快饿扁了。考虑到等会回去还要半个小时才能吃饭,车上、家里也没什么好吃的,我提议她在路边的士多店买一包QQ糖吧。女儿跟我要了两元钱说要买两包,一包自己吃,一包晚上弹琴时带下去给小朋友分享——她知道我是很支持她与别人分享的。车停在士多店门口,路比较窄,我让女儿自己下去买。可是不知怎么的,女儿不肯自己去买,说不敢一个人去买,非要跟妈妈一起下车去买。因为车停那儿多少挡了路,又因为我觉得就那么两步路,再说以前我也多次让她自己下车去买东西。怎么会不敢呢?我很纳闷到底是因为什么她今天非要跟妈妈一起去买?就这样,在那里僵持了一下,女儿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只好大声叫来老板递了两包QQ糖过来。女儿拿了糖就开心了,迫不及待撕开一包来吃。我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自己能做的事不要总依赖妈妈,以后别这样了好吗?女儿倒是很爽快地答应了,说以后自己去买。
快到回家的十字路口,有一摊卖水果的,刚好有女儿喜欢吃的雪梨。我想搞清楚女儿是不是真的不敢自己去买东西。我就说家里没水果了,得买点水果回家吃。给了女儿十元钱让她自己去买,她接过钱就下了车,挑了两个雪梨、三条香蕉,老板找了三元五角钱给她。我明知故问她到底花了多少钱——我总喜欢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孩子跟“数”打交道,女儿看着手上找回的零钱,说花了六元五角,我夸她还会算五角钱的数了。看来,女儿并不是真的害怕一个人去买东西,况且妈妈就在车上等着,那她为什么这样呢?我当时还是没有想通。
晚上在家楼下的歌德琴行弹完琴,女儿自己收拾好了琴谱书包,本来要在二楼就放下来的,不知她是不是忘了放,手里一直拎着书包。我看着她下到楼梯一半时,我就提醒她要把书包按规定放在二楼,一楼没地方摆书包的。女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说今晚不大想去弹琴,但我依然带她去弹了二十分钟而有点不高兴,所以根本不听我的提醒,径自把书包带到了一楼,要我帮她放回二楼去。我说自己的事自己做,再说我刚才已经提醒过你了,你非要把书包带下来。就这样,在琴行那里又僵持了十分钟。后来我气呼呼地跟女儿说:“我很不喜欢你这么任性,很不喜欢你这种行为。我先回去了,你要自己放好书包后再回家。”
憋着一肚子气我就先回家了,我心里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女儿现在变得这么娇气,什么事都依赖妈妈?过了两三分钟,女儿在琴行老板娘阿清的陪伴下也回到了家(阿清真是一个好人)。女儿一回家就喊妈妈,喊了两声我都没理睬她,我希望她通过我的表情获悉妈妈确实因为她的任性生气了。女儿看我没理睬她,就走开了,折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杯水。女儿端着水站在我身后说:妈妈,你喝口水吧,别渴坏了。一瞬间,我心里所有的气都烟消云散,我接过水杯喝了一口说:谢谢!女儿马上抱住我亲了一口说:妈妈,我爱你,我以后都不再那样做了。
女儿睡着后,我还久久不能入睡,静下心来的我在反思这两个事件。其实这两件事上如果我能细细体察,就会发现女儿只是在跟妈妈撒娇,希望多一点时间跟妈妈在一起,希望能时刻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想起尹老师说的这句话:如果你想真心理解孩子,你就一定能理解。我当时没有真心理解孩子的想法,没有做“听话”的家长,只想让孩子听话、服从自己的想法,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权威的角色。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控制孩子,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要孩子服从自己,有一天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刚才我还一度把女儿的行为上升到了品质问题,认为女儿是娇气、偷懒,很依赖妈妈,真的是很错误、很自以为是的看法。我的这种错误看法和说法都会让女儿在潜意识中真的认为自己很娇气,很需要依赖大人。长此发展下去,会让孩子变得懒散、胆小、自卑、没有主见。教育的关键在于细节,教育无小事。
女儿回家的时候就已经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并释怀了,所以才会主动倒杯水给妈妈喝并承认了错误。孩子的释怀比大人来得还快。其实孩子是最天真无邪、宽宏大度的,最容易不计前嫌与人和好。女儿能在短短时间内知错就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较为健康、积极的心态,我这做家长的应该向孩子学习。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经常用“吾日三省吾身”提醒自己。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的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以人为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是当下家长学习的重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