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看到了凤凰,听到的人第一个反应肯定是“开玩笑吧”;如果我说不是开玩笑,真看到了凤凰,人们的第二个反应应该是“你受骗了”;如果我还认真地说我真的看到凤凰了,人们会惊诧地摸摸我的脑门,“受什么刺激了吗?”;如果我还坚持说我确实看到凤凰了,那么人们可能只能叹气了,“这年头,人人都变成了骗子!”
呵呵,我不开玩笑,智商还正常,神经没受刺激,也不是骗子——是不是真看到了凤凰,听我慢慢道来。
事情是这样的。前些天不是去了台湾吗,去之前,邀请方给我发来日程安排,我看看,有工作有游览,有购物有美食,内容丰富,松紧有致,很满意。只是其中看到一项是“宜兰看凤凰”,觉得有些怪异。不过当时没多想,也没太在意,以为是去看一个叫“凤凰”的景点或一个叫凤凰的建筑或雕塑什么的。
到了台湾之后,在和邀请人桂先生及他的太太、部下等人吃饭时,他们兴致勃勃地把“看凤凰”作为此行的重要事件谈论起来,我才认真地打听了一下这事,而他们告诉我的居然是,我们要去看的凤凰,不是雕塑,也不是化石或标本,是活凤凰!
我当然不信,怎么可能有活凤凰嘛,那是神话,是传说。但是,桂先生和桂太太说得那样肯定,因为他们都已亲眼看到过。听他们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这么多年都没听说过宜兰有凤凰,只是近两年一位很“神”的朋友告诉他们这事,才知道。在台湾也只是很少的人知道这事,很少人看到过,即使桂先生手下的员工,现在还没有一人看到过;而讫今为止看过这凤凰的大陆人,不会超过十个。
虽然我相信桂先生夫妇的诚意,还是觉得这事不靠谱,忍不住觉得他们可能被骗了。但是,想想又觉得不可能,桂先生夫妇是何等精明的人,走江湖多年,生意场上游刃有余,怎么可能在这些小事上被骗呢——但是,我实在无法相信啊。所以在去看“凤凰”的前一天,我和助理私下说到这事,我们共同想到的是,现在整容技术太发达了,人的好多东西都可以再造,假头发假鼻子假乳房……那么动物的也可以人造,比如把孔雀改造一下,变成凤凰——由此,我们想象这“凤凰”肯定和孔雀长得差不多,这种想法直到我看到“它”。
那天,我们乘车约两个小时,进入宜兰县山中。从高速路下到山中小路上,七拐八弯,终于来到这个藏在山中的禽园:碧涵轩帝雉生态馆。在大门口时,每个人发一个口罩戴上,被告知关闭所有电子设备,相机、摄相机、手机,绝不允许拍摄。我很期待,但仍将信将疑。
我们先看其它珍禽异鸟,虽然感觉这些鸟很漂亮,有的听介绍也很名贵,但一直期待着凤凰,就没心思看别的鸟。
终于,来到一个笼子前,看到一只在笼前踱步的形体庞大的鸟,被告知这就是凤凰。第一个感觉是与想象的出入非常大,第二个感觉是震撼。各位看官,您一定已看到了下面的照片,对,就它!
http://182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7/24/18/9/u112452624_1321776fb71g215.jpg
第一眼的感觉我们肯定一样,它的色彩不是想象的五彩斑斓,似乎有些令人失望,棕灰色。
但它看起来确实非同凡响。全身约两到三米长,尾巴就占到约四分之三,几根大尾羽轻灵飘逸,随着它的走动,轻轻摇摆,如波浪左右起伏,那色泽和感觉如丝绸般滑顺轻盈,太漂亮了!可以完全肯定,它不是人造的,没经过“整容”,确是一只真实的、罕见的大鸟!
但上面这张图片没把这鸟的神韵风采拍出来,停留在树上的鸟太安静,尾巴不动,看不出飘逸,却有肉乎乎的感觉。下面一张虽然是人工画出来的,其实更接近我看到的感觉。不过,真实的尾羽比画上的还漂亮,只有用摄像机才能把那种动态的美真实记录下来。
http://188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7/24/18/12/u112452624_132176ee10cg213.jpg
说明一下,因为园中不允许拍照片,这里发的两张图是我从园中买的照片和画册上翻拍下来的。我在园中见到的“凤凰”不一定是上面照片中的这只,但确实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它是凤凰吗?下面几张图是我从百度图片上搜“凤凰”搜到的,请大家自己对比。
http://180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7/24/18/14/u112452624_1321770301dg213.jpg
http://187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7/24/18/15/u112452624_1321771977dg214.jpg
http://182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7/24/18/16/u112452624_132177272d5g213.jpg 一般我们看到画出来的凤凰的尾巴都是有钜齿的,我翻拍的那张“凤凰”工笔画上面也有些钜齿。但我看到的活的大鸟的尾羽如同照片中一样,极为整洁光滑,没有钜齿。后到园中的展览室中看才知道,如果没有遭遇任何破坏,尾羽边缘就非常整洁;只有遇到外力破坏,比如被树挂坏了,在地上不小心蹭坏了,或故意揪扯,才会出现画上钜齿状的样子。碧涵轩展室中有一个约两米五高的相框,里面镶嵌着一根两米左右的巨大的羽毛, 非常完整,毫无瑕疵;这背后有一段故事,留待一会儿再说。
到这里,似乎该讲一下这些问题了:这种鸟怎么会在台湾,别的国家或地区还有吗?它真是凤凰吗?
以下是碧涵轩帝雉生态馆馆长,“凤凰”的发现者和保护者张汉钦先生的讲述。在转述张先生的讲述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张先生吧。
张汉钦先生,鸟类学家,钻研鸟类知识长达三十年。世界上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人工培育出台湾帝雉的人。帝雉是一种极珍贵的鸟,由于它们非常敏感,又容易互斗,常有死伤,所以数量极少,人工培养更少。张汉钦先生在这上面取得的成就,让人瞩目。他曾发表《帝雉的型态学之研究》论文,未获台湾学界重视,日本长岛大学的一位生物教授将他的论文翻译成日文和英文,在日本与美国发表,引发国际间对台湾帝雉的研究热潮,他的这篇文章成为现在学界研究帝雉的必读篇目。台湾帝雉作为台湾独有的珍禽,被印到新台币千元新钞上。这是一种殊荣,但张先生说,钞票上的帝雉其实不是台湾帝雉,是属于日本的一种,制版人搞错了。
我们第一眼看到张先生时,他正从远处一个鸟笼里钻出来,穿着一个白色的圆领汗衫,戴眼镜,60岁左右,清瘦。张先生看起来就是那种工作在农业或畜牧业一线专家,袁隆平那种气质,既像学者又像农民。我想他在珍禽养育方面的地位,其实堪比袁隆平。他的禽园中,有许多被列为世界一、二级保育类的珍禽,特别是在人工培育帝雉和“凤凰”方面,可以说全世界绝无仅有。那天参观他的鸟园的人只有我们几个,没有旁人,桂先生和他已认识,跟他说这是大陆来的“作家”,希望他能给讲一下有关凤凰的事情。他就带我们来到他简陋的展览室中,给我们讲了下面的故事。
三十多年前,他听说越南有“凤凰”,就托到那里的朋友打听。朋友带回消息令他震惊。确有一种从未见过的巨大鸟,被当地人捕来,关在笼子里,卖给开饭馆的,有客人来了就杀一只炖了吃。杀鸟的人说以前也未见过这些鸟,这些鸟原本是不为人所知的。它们虽然身形巨大,却有一种极强的隐蔽能力,藏在森林中,不被别的生物发现。而且它们有一种不同于其它鸟的特性:凡掉落的羽翎,一定要全部吃到肚子里,吃不下的就要弄断了,且就地掩埋,绝不留下踪迹——想想真不可思议,它的一根羽翎长度可达两米,宽大约20-40公分,要吃掉不是件易事。
这些鸟被人发现,是因为战争。美越战争期间(1959-1975),北越军队躲在密林中,美军防不胜防,于是动用空军喷洒落叶剂,梧桐树大量枯死,无枝可栖,多数死亡;少数在夜间躲进草丛,就被民众捕捉饲养食用,自此才得以被世人窥到庐山真面目。可惜的是捕捉到它们的人只是把这些大鸟当成了盘中餐。
张先生赶到越南,找到这些鸟时,看到那些笼中鸟大多尾巴被剪去,断翅折腿,伤痕累累,奄奄一息。他当时就想把这些鸟全部买下来。越南店家本来把这些鸟当鸡肉卖时并不贵,但当他表示都想买下来时,店家就开高价,而张先生当时还是个穷小伙,买不起,就只好离去。张先生说他离去前最后一次回头看那些笼中禽时,心猛地被那些大鸟的眼神击中了。它们是那样地哀怨而绝望,似乎在说,明明你能救我们,为什么你会放弃而离开呢?
他赶快回到台湾筹集到一笔钱,然后费尽周折,终于把十几只大鸟和一些蛋运到台湾。他从喜玛拉雅山抢救出帝雉,也大约经历了这样一个从震惊到费尽周折的过程。从此,他的人生被鸟改变了。此后三十年,一直为这些“凤凰”和其它珍禽们“打工”——说打工一点不夸张,尽管碧涵轩中的珍禽价值连城,但张先生一看就是清贫之人。张先生没有用这些鸟来为自己赚钱,所以他的碧涵轩经常在经济上捉襟见肘,连维持都困难。他说最困难时,一天只吃一块旺旺仙贝。尽管这样,他也并不打算以鸟来赚钱,现在他的碧涵轩只是半开放,门票价格很低,但严格限制参观者的数量,而且不对外宣传,担心游人太多影响鸟儿们的生活。
他的鸟园非常大,据说如果想都看,整整一天也看不完。想想这确实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自己的收入,除了很少的门票收入,还卖一些纪念品,如图册和羽毛。可能还是主要借助一些爱心人士的捐助。另外他请不起工人,就请一些义工帮忙,他自己既是技术专家也是勤杂工人。园子可以说现在还是在困难中维持着。
如果他想发财,其实是不太难的。前面提到他展室中有一根约两米长的无瑕疵的镶嵌在画框中的
“凤凰”羽翎,有人曾出价五十多万要买,他不卖。他给我们讲了这一根羽翎的故事。
前面不是说了,“凤凰”不愿别人发现它的踪迹,就要把掉落的羽翎吃掉或毁坏并埋起来。张先生虽是养鸟人,也不能轻易得到一根完整的,每每发现有尾羽掉下来,不是被折断,就是被吃得不完整了。
有一天他因经费紧张,外加一点不痛快的事情,心情很烦躁,来到一只“凤凰”前,忍不住责骂起来。大意是我为了你们失去了多少,青春、财富,甚至家庭的完整,而我得到了什么呢。结果那只凤凰直直地看着他,突然,低头从自己身上叼下一根长长的翎,啪地扔到他脚下。他惊异地看去,发现凤凰眼中一片鄙视。他被惊呆了。
这根尾翎到底在张先生和他的凤凰之间建立怎样的一种默契和沟通,可能只有他们俩知道。张先生说这根尾翎他视如珍宝,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他都不会卖的,尽管园子的生存和维持很艰难。张先生不卖这是件好事,哪位朋友不管在什么时间去参加碧涵轩,应该都能看到这根大羽毛。
又想到这个问题:碧涵轩中的“凤凰”到底是不是凤凰?
我是这样想的:古代的许多图腾都是参照了现实中的某种动物形象的。凤凰这个传说中的动物,人们在当初设计它时,肯定也参考了某种形象——想象一下古人,当他们想要创造一个飞翔的鸟类图腾时,是否会首先想到那些有气势、有神秘感的鸟?当他们偶然看到这样一种常人难以一窥真容的罕见的大鸟时,内心会升起怎样的神秘感和敬畏感?是否会很自然地把它神话,认为它是轻易不肯下凡的神鸟?尽管它的颜色不是图腾上的五彩缤纷,但我们知道,绘画往往是对原型的美化,我们现在画卡通人或动物,不也是在参考真实情态的基础上进行美化吗?而且很多鸟的羽毛在阳光下就会显现出非常绚丽的色彩。那天张先生拿了一小根黑灰色的羽毛放到阳光下,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了它反射的五彩光泽。
其实,它是不是凤凰是绝不会有答案的。但这种鸟依其稀有、珍贵、美丽和神秘,确实值得一说。从我的情感上来说,希望它就是传说中的“凤凰”,所以,我相信我看到了凤凰。到这里,我要把前面提到这种鸟时,在“凤凰”两个字上所加的引号去掉,我愿意像张先生一样,称它为凤凰。
张先生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他园的凤凰、帝雉等珍禽,你会感觉他不仅是个鸟类专家,更是个鸟痴。他在介绍他的鸟和他园子的生存现状时,会感到他对当局很不满。台湾当局为什么不重视这个园子以及这种鸟,从张先生口中略听到一些抱怨,不过其中真相,我们也无从知道。原因可能不止一种吧,不去考证它了。另外,依他的成就,他应该是名扬天下的,但他似乎太默默无闻了,连台湾都很少有人知道他。他一直在孤军奋战着。从他的话语中你会感觉他既渴望又躲避,既淡泊又愤青,既天真又有想法。其实,他是非常需要得到外界经济上的支持的,那么多鸟,天天张着嘴等着吃饭呢,仅仅是饲料,想必就需要好大一笔开销。听桂太太说桂先生每次去都会给张先生捐一些钱,张先生也很感谢地笑纳了。我那天也亲眼看到桂太太把一个大信封送给张先生,张先生为此很感谢,送我们每人一本图册。
张汉钦的碧涵轩中现在有多少只“凤凰”,也没得到确切数字,似乎听到是几十只,我没听清也没好意思追着问。我那天只看到两只,如同画册上翻拍出来的那两只,一大一小。还有一个没搞清楚的问题是,这一大一小不知是一男一女,还是一老一少。据张先生说,“凤凰”最早生活在我国中原地带,现在马来西亚和越南的森林中可能还有零星的生存,全世界存活的凤凰估计不到100只,而他的园子是全世界仅有的能看到凤凰的园子。
最后再发一点关于凤凰的资料,资料来自碧涵轩资料图册及张汉钦先生的介绍:冠青鸾,又名凤凰,善飞行,有超灵敏嗅觉,善隐藏,年产蛋2枚。雌鸟照顾幼鸟,如遇幼鸟遇险,雌鸟可一只翅膀抱着幼鸟,以单翅飞行。或双翅各抱一只幼鸟腾空跃起,跳到2、3米的树干上避险。寿命在55岁左右,是鸟中最长寿者之一。
好,关于凤凰,就写这么多吧。下面是碧涵轩的路线图及联系方式,有机会去台湾且有兴趣参观张先生珍禽园的朋友可以联系。不过如果不是参观或捐款,最好不要打扰张先生,他很忙。
http://181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7/24/18/22/u112452624_1321782750cg215.jpg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7/24/18/24/u112452624_13217798cabg213.jpg
很高兴和朋友们分享“凤凰传奇”,哪位朋友有相关知识愿意补充,或有疑惑、问题,请发于下面评论中。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